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世界因你不同 > 第31部分(第1页)

第31部分(第1页)

有相当一部分员工被评为第三或第四等。其中,拿到第四等的员工(大约在 5%左右)等于是拿到了

“不改进就得走”的最后通牒。

斯蒂夫·鲍尔默深深地理解,这样的制度下如果管理层不以身作则,就无法得到员工的支持和信服。所以,即便在副总裁或总经理这一级,微软公司也施行严格的淘汰制。有一次,鲍尔默召集了公司最资深的100个人开会,告诉我们说,“我要求你们找出最差的 5%的员工,不论他们资历如何,都要给他们一个不改进就得走的警告。‘不论资历’的意思是,今天有你们这l00位高级经理在这里开会,而明年开会时,就应该只有95 个人了。”台下的经理听到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心里都暗暗地一惊。鲍尔默的话不是儿戏,第二年开会的时候,真的有不止5 位高级经理“走人”了。

虽然微软有着如同精密齿轮一样的管理方式,以及助其成功的动力与秘密,没有人能够否认它的成功,但是,像许多公司一样,微软公司也遭遇了“中年危机”,或者说,它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暴露过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也经历过成长的阵痛,甚至也会有一些让人觉得令人窒息的环节和无法跨越的禁锢。而种种我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的细枝末节,那些难以言表的快乐和后期的无奈和失落,都已经让我感觉到,离开它的日子在一天天地走近。

尤其是回到微软总部工作的那几年,似乎正是微软在经历了巨大成功之后的“迷茫期”,它像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任性、张扬、雄心勃勃、有理想,但是却缺乏章法,没有主见。在互联网大潮到来的时候,软件公司也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会,而对于微软这样以终端软件销售为主的公司,我甚至看到

了它的一丝迷茫。似乎微软正站在两条岔路口的中间,却哪一条都不愿意舍弃。对于.NET 的“始乱终弃”,完全就是一种浅尝辄止的试验。而WindowsVista 编写过程的艰难让数万工程师像是搭建海市蜃楼一样,天天想象着新产品的艰难问世,也最终让两年半的努力完全被推翻。从1998 年到2005 年,我在微软公司服务了整整七年。其中两年在北京,五年在总部,不得不说,在总部工作的最后一段日子,我倍感煎熬,与很多人有过相似的感受。在一个庞大的体系里,我的声音已经无法发出,关于对产品的方向与想法,总部鲜有倾听,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是不是该离开呢?”我内心那个“世界因我不同”的声音又开始觉醒了。那个声音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最大化我的影响力”、“做对世界有影响的人”、“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这些想法不断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在这个时候,我清晰地知道,那个答案是“YES!”

从2005 年3 月开始,我开始思考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没有想到,这样一场工作变迁,在后来竟演绎了业界两大巨无霸之问一段激烈的冲撞。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成为其中的主角,也没有想到,一次普通的工作变动,竟然能升级成为一场公众事件。

第九章 最艰难的60 天

■遇到机遇的时候,只能自己伸出手去把握。罗曼〃罗兰曾经说,;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

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过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我想,如果我没有主动出击去把握潜藏着的机会,很可能,我会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我终于意识到,失去勇气就意味着丧失了面对挑战的机会。不但于事无补,还可能让我终生悔恨。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

■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

■一切都仿佛凸透镜一样,折射出人生百态。有的人坚定不移地支持你,有的人冒着自己受伤害的风险帮助你,而有的人在经历心理挣扎后退却,有的人也在这个时候作出了伤害你的决定。官司,就像一块试金石,不经意问,把人间万象顷刻检测

了一遍。

■我想,我今天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从容面对过去,我已经完全理解了书中所说的话,大意是;宽恕是一种拯救,它将每一个人都从往昔灾难的阴影里拯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与历史和解我想。我已经与历史和解。“能得到李开复是最好的”

我又要实现一次工作的更换,但这一次与以往的经历完全不同,我的目标非常明确: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希望这份工作与自己的理想结合,在中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此前,我在中国创办大学的理想没有成功,这多少让我有些沮丧。不过我慢慢地说服了自己,我虽然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青年成长。在寻找工作的阶段,我开始撰写一本给年轻人的励志书籍——《做最好的自己》,同时,我也在开始慢慢寻找回到中国的机会。

我相信,我的优势始终在于既理解美国公司的文化,又理解中国的国情,同时还有在中国工作的经验。因此,我相信自己很适合在跨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工作,并成为中美之间沟通的桥梁。而这个时候,一家活泼又神秘的公司进入了我的视线,这就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Google 公司。

与历史“悠久”的微软不同,年轻的 Google让人感觉活力四射。2005 年的Google,还是一家非常神秘的公司。他们的产品做得非常好,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在戴维‘怀斯《撬动地球的Google》里,对Google 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他们没有钱雇用设计师和艺术人才来设计精致的页面,所以Google 的主页很简单。不过,Google 清新、干净的外表一开始就得到了找寻信息的互联网用户的青睬,Google 主页以白色为背景,只使用最基本的色彩,它的纯净在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上具有最广泛的吸引力。”

在外界,大家都知道这家公司做的搜索引擎非常好,也知道这家公司的运作就像“卡通王国”一样,里面的很多设施就如同游乐场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去过Google 办公室的人都会跑过来夸张地说,“嘿!你知道 Google 的人会坐在大球(健身球)上编程序吗?”或者满脸疑惑地说,“他们踩着滑板来上班呀?”除了这些,Google 还雇用了著名乐队

“感恩至死”的大厨来给员工们做饭。硅谷的人简直不能相信,这样毫无纪律的公司怎么可能如此成功?而“酷”、“有趣”、“散漫”成了这家公司的形容

词。

那个时候,Google 公司以外的人没有谁知道他们成功的秘密,他们形成了一种内部非常开放、对外十分封闭的企业文化。他们在早期甚至不想上市,因为一旦上市,财务报告就必须公开,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搜索引擎也可以赚这么多的钱啊!”因此,Google 一直希望营业额再增长5 倍的时候,再把他们的财富曝光。

那时曾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说一旦有人离职去了Google,那么这个人就如同被外太空的人抓走一样,人们不再有他的消息,即使有,也不知道他在Google 究竟从事什么工作。而Google 创造的奇迹是,几百个团队,几千人的公司,居然没有泄露过一丝一毫的商业机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