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80年代后女孩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女生们穿着“简单”的吊带装,有位老教授认为“不雅”,但大学男生们却一致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吊带装算暴露吗?”来自美国的一位女留学生反问道。她说在美国,大部分女孩从中学就开始穿吊带装,而在大学校园里,从来也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至于课堂里合不合适这样的穿着,她更觉得没什么:“课堂是上课的地方,又不是宴会,只要好好听老师讲课,不影响学习就行了。”同样来自美国的另一位留学生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中国女孩子的身材并不特别夸张,所以穿上吊带装只会显得清纯可爱。”

在今日的中国大学校园里,吊带装的出现其实一点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的都市里,赋予它印证中国“在开放、在进步”的意义是没有必要的。反叛的做出“最酷”姿态的小女孩,在吊带装女孩眼里,算不了什么,恐怕只能被看做“小屁孩”而已,当然,这些愿意长大的孩子不会同意这样的称呼。

第2例:“反穿衣衫的智慧”

22岁的白领丽人庄湄,仲春时节去一个小城市出差,入乡未能随俗,她仍依照在上海生活时独特的穿衣法来装扮自己,结果庄小姐下了公交车后即有一相貌忠朴的当地姑娘欲言又止地跟了她很久。庄湄以为她是想推销什么东西便主动停下来解释说:“我不是来游玩的,我是来工作的……”当地姑娘更惊异了:“你是来谈生意的?可你的衣裳也穿反了……你看看,纽扣和门襟跑到背脊上,前面的领子这样高……”

庄湄简直哭笑不得,通过这一穿着理念的冲突,她很快意识到沿海都市与内陆小城市间的观念落差。“反穿衣衫”的举动如果在京沪穗等城市出现,自始至终,不会有好心人冒着被误会的危险跟踪你,一意要指出你的“错误”。沿海城市中人的思维会在形形色色的时装讯息的蛊惑下拐一个弯,“这个女孩穿反了衣裳?不,也许这是一种更别致的穿法,一种更个性的叙述方式。”公众的宽容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我没有亲眼目睹反穿衣裳的智慧,倒是亲眼看到过一双脚穿两只不同颜色的鞋的小女孩。反穿衣裳的白领丽人为何要反穿衣裳?这是一种上海穿衣法,但是我们不由得想知道这样一位白领,在她的公司里是否也如此反穿衣裳?当她这样做的时候是否会在意她的上司的看法。反穿的智慧属于上海的智慧,属于都市的智慧。在都市之中,这样做当然也新奇,但是都市人见多识广、心思灵敏,不会傻傻地跟着你,不经意的一瞥也就足矣。

上面的两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仅仅涉及到小资情调在服饰打扮方面的

有限表现,事实上,在中国当今的都市生活中,小资们的服饰打扮方面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种多样构成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造就了世纪末与世纪初的一种独具的光怪陆离。

小资情调的服饰与打扮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妥贴。穿着主体的心境、格调、情趣、风度、气质应当是浪漫的、精细的、敏感的,相应地她的服饰打扮也应当体现这一点。这样的服饰打扮穿在她们身上就会显得艳而不妖、奇而不诡。当然,这种效果不能离开它的具体文化环境,否则,它的这种中间状态的味道就失去了。

八哥评论:

在新世纪中,小资的服饰是新潮的,另类但不浅薄、不做作。这是值得女孩们去借鉴、学习的。

4。小资,喜欢“孤独”

小资最喜欢的词是“孤独”;小资最倾情的心境同样是“孤独”。

在人们的言谈话语中,似乎没有哪个词像“孤独”一样令人着迷。如果把人们的言谈举止看作一个大家族,那么,“孤独”一词,在这个大家族中,却一点也不孤独,不仅不孤独,实际上还十分的受宠,十分的热闹。但是,尽管十分热闹和受宠,“孤独”却依然令人难以靠近,关于它的种种谈论,不但没有揭开它的谜一样的面纱,反而令它越发神秘、越发难解。这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在20世纪的终结处,在中国的都市社会里,一种具有小资浪漫情调的孤独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既然是一种孤独,就必得享有一种神秘,具有一种秘密。这种神秘或秘密应当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越是不被理解与接受,这种孤独就越有味道,就越成其为孤独。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孤独,往往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们往往由其所生存的现实社会中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所酿造,通过伟大人物来领会与体验。伟大的人物往往生存于漩涡之中,有非凡的奋斗与非凡的体验,故能有大矛盾、大痛苦,故能够造就一种大孤独。这种孤独享有的神秘是一种深度感、历史感和真理感,人们虽然知道它,但却是学不来的。

在中国当代都市社会,产生伟大孤独的矛盾机制已经渐趋消失,而个性化的体验却日渐成熟。在此意义上,我认为,小资情调的孤独体验是中国当代社会日益现代化西方化的体现。既然当代生活的凡庸性日益磨蚀着人的个性,既然这种磨蚀让人喘不过气来,既然这个时代注定产生不了伟大,那么为什么不以一种孤独来与之相抗衡呢?但是,对于小资们的孤独来说,现实生活只足以酿造平庸,而不足以酿造孤独所需的一种超绝的精神。历史则已经被解构,更无从获得酿造孤独所需的精神资源。因此,小资们欲获得一种对抗现实的距离感,就只能取之于西方的或准西方的体验。世纪末与世纪初的中国当代都市文化是一种杂色文化,后现代拼贴术就成了都市中的先锋小资对抗传统与现实的主要方式。

换言之,一种具有小资情调的孤独具有这样的意义:它是一块自恋的领地,惟有在这里,小资们才能无所顾忌地自我欣赏,与心灵对语。这个领地拥有高度的自由与自治,任何权力都无权打扰,它的门上写着:“非同调者免进!”当然,在这一自恋的大地里面,最适宜的方式是独赏,“独赏”几可成为“孤独”的代名词,它彻底改变了“孤独”的被虐性和令人痛苦的感觉。时下最热门的“小资”读物——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便提供了这种独赏的经典小资感觉——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了,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不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这种“把玩孤独,把玩无奈”,道出了小资们在自造的孤独天地里面的自恋游戏。“把玩”即是一种品味,即是一种咀嚼。也可以称之为“抉心自食”,但并不痛苦。这就是世纪末世纪初中国当代都市具有小资情调的孤独情态。

八哥评论:

80年代后女孩们,那些被我们所反复申说的奇异姿态不是真正的孤独,那只是种“戏拟”,而真正的孤独可能还在蛰伏,它所意味的深重,可能世人无人能承受。  。。

5。快乐、自由、孤独、小资的独…

中国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铸就了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以及与这种生活相适应的生存姿态。在探讨都市中的小资情调的时候,一个群体在我们的视野中若隐若现,这就是都市社会中日益壮大的一群:独身一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