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揭竿而起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于是,秦二世下诏,逮捕右相冯去疾和大将军冯劫。二人闻之,自知在劫难逃。不愿受阉人屈辱,也不愿看见昏君无度,大秦国衰亡的局面,先后饮恨自杀于府邸。 。 想看书来

第六章〓陈县谋政

陈胜大军一路征战,所向披靡,先后攻下蕲、谯、桎、瓒、苦、柘诸县,兵临砀郡陈县已是战车千辆,骑兵二千,精兵数万,陈县城池不攻自破,郡、县两级官员望风而逃,义军雄赳赳气昂昂开进城里,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欢欣鼓舞。

陈胜的将军府设在郡守治所,吴广驻守县衙,屯队各扎营盘,一切布置就绪,陈胜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犒劳三军,倾刻间,陈县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陈胜面对义军取得的辉煌战果,也有点忘乎所以。笔吏孔非趁机上书,言称天下属于王者,百姓敬仰王者,名正则言顺,劝陈胜早日称王。其实,陈胜比谁都急,只是不便说而已,孔非见机讨好,正合陈胜心意。孔非一带头,众人纷纷效仿,尤其大泽起义的弟兄们,呼声更高,吴广也表示拥护,陈胜自然是喜在心上。

在众弟兄们狂热的追捧下,陈县到处是立国称王的议论,惟有降将张贺为此闷闷不乐。他认为,眼下义军刚刚打下六县一郡,有了立足之地,还不具备王者之气势。义军如此一帆风顺,朝廷没有大动干戈,主要是朝廷还蒙在鼓里,地方官误把义军当作不成气候的山野蟊贼。倘若陈将军称王,诏示天下,必然树大招风,成为秦朝心腹大患。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一国岂容二君,如果秦朝倾兵征剿,义军乌合之众,难抵虎狼之师。现在六国贵族忌恨秦朝久矣,都不敢轻举妄动,陈胜名望远不及六国贵族,何以威及四海,这不是惹祸上身吗?古人云,箭射出头鸟,雨打出檐椽。尽管陈将军是只雄鹰,可是羽毛并不丰满,如果只为一时名利而一鸣冲天,必定落个折翅而归。更何况,陈将军称王,天下人未必响应,即使六国贵族借机起兵,也不会拥戴布衣为王的,甚至有的贵族会打着征服义军的幌子,迷惑朝廷,而达到扩充实力的机会。因此,陈将军急于称王,毫无意义,有百害而无一利。张贺思前想后,认为义军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扩大地盘,扩充兵力,伺机而动。但是,张贺必定是降将,难以开口,只好暗地里去找吴广,把自己的想法倾吐出来,吴广仔细听了张贺之言;连连点头称是。他本是称赞陈胜称王的,张贺一番分析,确实高瞻远瞩,切中利弊。称王众望所归,可是把握时机十分关键。如今义军打着楚将项燕旗帜,以立扶苏为君为号召,百姓闻之热烈拥护,如果陈将军称王,这个幌子不摘自落,老百姓还会像欢迎楚将和扶苏那样欢迎义军吗?要让百姓改变传统观念,决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不管怎么说,义军一刻也离不开百姓的支持,犹如游鱼得水,无水则鱼亡,切不可因称王而引起民心涣散哪。大事当头,切莫糊涂,不能因讨好将军而影响大局。可是此话怎么向陈将军提起呢?这不是向心急火燎的人头上泼冷水吗?尤其陈将军称王,也是自己极力主张的,如今再站出来出尔反尔,岂不遭将军猜忌,遭兄弟们耻笑吗?他不能言而无信,但张贺所言,关系到义军成败大事,又怎么能因私而废公呢?张贺自认为降将言轻,更害怕进言不慎,招来杀身之祸,因而信任自己,才直言不讳。如果因个人患得患失,而弃之忠言,岂是大丈夫立世之根本。吴广送走张贺后,却陷入长时间的思量,真好比一场大战前的运筹决策。如何向陈将军开口?只能从称王的时间婉转的拖一下,使陈将军的热望不能马上降冷。虽然左右为难,吴广思忖再三,终以大局为重,立刻面见陈胜。

陈胜看见吴广来了,喜悦的心情又添几分。他心里十分清楚,吴广的地位和威望,举足轻重,只有他支持称王,才能一顺百顺。陈胜起身相迎,那股亲热劲儿无一言表。

吴广见陈胜喜形于色,心里犯了嘀咕,如何开得了这个口呢?只能瞅机会再提吧。陈胜没等吴广开口,迫不及待问道:“都尉来,恐怕是有要事相商吧。”

“将军,这些天,吴广心里有些事总是落不下,甚至感到不安,想找将军聊聊。”

“都尉,义军刚刚攻下陈县,战果辉煌,大家都很欣慰,而你为什么感到不安呢?莫非是对立国称王有疑虑不是?”陈胜听到吴广所言,滚烫的心里就像喝了一口凉水似的,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

“将军,我是积极支持立国称王的,这是我们的荣耀,无可非议。我所忧虑的是,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六国贵族也纷纷打起旗号,复国灭秦,我担心,义军刚刚站稳脚跟,势力较弱,一旦引来秦朝大军征剿,我们胜算能有多少?这就是我不安的想法。”

“都尉为义军忧虑,忠心可嘉。通过月余的实战,我们心中都应该有数,秦军是不堪一击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何惧之有?不过,我们必须有打大仗的足够准备。”

“我们所遇到的县衙守备,都是些乌合之众,可秦国大军锐不可挡。想当年,六国都为之吞灭,何况我们这些兵不过数万、战车几千辆的义军,怎抵秦朝虎狼之师?将军可记得,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一次坑杀四十万赵军,那是何等的强大。现在秦国之所以没有动用大军,一是因为秦朝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二是因为秦军大都在边关要塞,未来的及调兵遣将。一旦秦朝挥师征剿,我们是万万挡不住的,因此,我为之忧心重重。”

“都尉,你的意思我明白。我们自大泽乡相识,结为生死弟兄,心心相印。说句心里话,我对称王不是没有想法,也曾考虑称王的时机。只因你们一致上书,我也难抑众望,只好默认。现在听都尉一席肺腹之言,确实感到形势逼人。目前,立国称王并非重要,关键是义军要迅速壮大,趁秦军远在边塞,内地空虚之时机,尽快向咸阳进发,攻下咸阳,才是你我的真正目的。都尉不必难以开口,我们之间应该直言不讳,我听出你的弦外之音,好!我立刻下一道军令,不准妄谈称王之事。”

“将军英明。”

“吴兄,你我大泽乡相识,结拜生死弟兄,心心相印,无话不说,才举事月余,竟然恍若俩人,为什么见到我,总是那么死梆梆的礼节,一点兄弟的感情都没有,我感觉不舒服。不仅仅是你,所有的生死弟兄不再推心置腹,直言不讳,好象隔着一道墙。难道就因为我头上这顶光环太显眼不是,如果这样,我情愿不要,更不愿称什么王的。能和弟兄们在一起,痛痛快快,有说有笑,该多好啊!这些破烂规矩,我真的受不了。”

“将军,家有族规,国有礼仪,军有等级,怎么能沾江湖义气呢?家无规则无父权,国无礼则无君仪,军无级则无将令,因此,兄弟相交无拘无束,君臣相见不可无礼。”

“可是闲暇之机,我们也可以叙叙友情嘛!”

“现在军务繁忙,哪儿有闲暇?倘若有朝一日,我们打下天下,我会和将军说上八天八夜。”

“但愿如此。”

“我看将军也累了,吴广不再打扰。”

陈胜点点头。

吴广刚走,中军笔吏孔非立刻进来。

孔非曾是鲁国贵族,秦灭鲁后逃到燕国,燕国灭又逃到大泽乡隐居下来。凭着能说会道和一只笔杆子,在大泽乡弄了个文案,得志还不到一年功夫,义军大泽起义,孔非投降,巧遇义军缺少文人,孔非又幸运入选中军,并深得陈胜信任。他看见义军连克数城,名声大震,终于改变了盗寇不足成大事的想法。为了取悦陈胜,他绞尽脑汁,上书提出立国称王的谏议,这光宗耀祖的事,陈胜欲求不得,正迎合心思,理所当然心花怒放,喜不胜喜,孔非初试小刀,便邀先功。孔非看见陈胜故作自谦,实则是顺水推舟,更是急不可耐,不但自己上书,还凭着如簧之舌,竭力鼓动一些将领劝谏,恨不得立杆见影。眼看着头功建立,忽见吴广到主帅这儿密谈了好长时间,不知何事?孔非立刻过来打探一下。

陈胜正准备唤孔非,不请自来。陈胜沉着脸对孔非说:“孔非,你马上下一道军令,今后不管是谁,不得妄谈称王之事。”

“将军,将士们三番五次进谏,何故推辞呢?天下王侯都是争来的,没有拱手相送的,将军欲夺天下,必须早日称王。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大丈夫做事,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孔非边说边观察陈胜脸色。

陈胜黑着脸一言不发。

孔非知道陈胜心里不痛快,接着说下去:“将军,吴都尉可是极力主张立国称王的,是不是突然变了卦,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蹊跷。”孔非装出沉思的样子,两只贼眼珠子不停的转,在观察陈胜那张晴雨表似的脸,看出没什么变化,立刻向前走了一步,压低声音说:“将军,有件奇怪的事必须报告,降将张贺从柘县回来后,经常到吴都尉的大帐。”

“你怎么知道的?”

“我不能拿着将军的俸禄,吃粮不管三呀。时刻掌握各将领的情况,及时报告,这样才使将军对属下了如指掌。”

“张贺拜见吴都尉,难道还有什么可疑的吗?”陈胜内心很是赞许孔非的机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