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幸福深处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孩子不是骂大的,孩子是夸大的。

一次我们全家去希尔顿饭店吃自助餐。那里的自助餐很丰盛,水果、汤、各类荤素应有尽有,只是饮料很贵,要50多块钱一杯。在去饭店的路上,我无意中唠叨了一句:“喝饮料真不上算,还不如喝冰水,冰水不要钱。”我们在餐桌旁坐下,服务员走上来问:“喝点什么小朋友?有各种鲜榨的果汁。”

“我最不爱喝饮料了,我只爱喝冰水,是不是妈妈?”他看着我。

“你可以喝一杯,儿子,你可以喝杯果汁。”我说。

“不!”他趴在我的耳边,轻声说:“太贵了,还不如多吃点水果!”我笑着亲了他,我的儿子那么懂事。我们谁也没喝饮料,但是吃得愉快极了。

每一次小阿姨带巴图出门,我都会告诉她:“让孩子自己拿自己的东西,如果不太重的话。”我需要让他学会为自己负责,并为别人着想。

为了培养儿子善良的品性,我和他爸爸都教给他应该热爱动物。他很小的时候,一次在院子里玩儿,用手捏死了好几个水妞儿(蜗牛)。我发现以后,就对他说:“你知道它们在干什么吗?它们可能正要去找妈妈,它们的妈妈出门了,可能去给它们找吃的去了。但是你把它们都弄死了,它们的妈妈回来找不到它们怎么办呢?它们的妈妈会多么难过呀!”巴图的眼睛红了,我看得出他的懊悔。后来我常常发现他盯着水妞儿观察。“妈妈,”他说,“它们可能都病了,因为老趴着不动!”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可以由你来“作画”。纸上每多一抹纯澈的色彩,你的由衷的欢乐都是难以形容的。

巴图6岁生日那天,我们为他买了一个大蛋糕,插上6根蜡烛,并没有准备其他礼物。我让爷爷和爸爸(当然还有我自己)每人给他写了一封信,写下我们最想对他说的话。点上蜡烛以后,我拆开这3封信念给他听。我的信大致如下:今天是你6岁的生日,妈妈给你写你一生中的第一封信,以后你每年生日妈妈都会给你写一封信,告诉你妈妈多么爱你。我的儿子,你6岁了,很快你就要上学了,这对你可能是个有些困难的事。你得像大人那样学习和独立安排生活。妈妈相信你能成为一个好学生,长大了能像爷爷和爸爸那样成为了不起的人才,因为你是那么听话、那么聪明和懂事。妈妈从来没有奢望过能有一个像你这么可爱的孩子,妈妈那么为你自豪。祝你生日快乐!

英达给他写的信大致是:爸爸非常难过不能像许多别的孩子的爸爸那样常常陪着你玩,爸爸要在这里说声“对不起”。因为爸爸得好好努力工作。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娶到像妈妈那样好的妻子,才能生像你这样可爱的儿子。尽管爸爸很忙,今后爸爸也会尽量抽时间和你在一起,告诉你很多道理并给你讲很多的故事爷爷的信大致是:我们英家的人总觉得自己是个学生。你爸爸研究生都毕业了还常常觉得自己是学生,爷爷都老了还常常认为自己是学生。明年你就要开始做学生了,希望你好好学习,一生做个好学生之所以只能记下这些“大致”的内容,是因为几个月后我们离婚,使这几封信丢失了。我走得太匆忙,没能将它们保留下来,直到今天还是非常自责。这是巴图最后一次和父母一起过生日,而这3封信应该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纪念品。

我永远忘不了巴图听我念信时的样子。随着我的朗读,他的小脸上时而呈现出微笑,时而流露出羞涩的表情。特别是当我读到“爸爸非常难过不能像许多别的孩子的爸爸那样常常陪着你玩,爸爸要在这里说声‘对不起’”时,巴图害羞地笑着摇了两下手,小声说了句“没关系”。

在这一刻,我的心融化了,甜蜜、温暖而柔软,并且在后来的许多许多年中,无论他多么调皮,惹我多么伤心,我都始终记得他羞涩的笑,始终相信他其实是个非常善良、非常善解人意的孩子。

全班“第一闹”

1996年9月1日,巴图成了一名一年级的“小豆包”。尽管我们并没有期待他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尽管我们做好了足够心理准备以后可能经常被老师“请”去谈话,但他的表现依然令我们失望。

左边胸前3道印是被我抓出来的。巴图总以此为把柄质问我:这哪像亲妈打的呀?

他入学时我和英达正在美国拍戏,回来后我去学校接他。在回家的路上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妈妈,老师说我是个什么马!”

“对啊,你和你的大多数同学应该都属马。”

“不是!老师就说我一个人是,是什么什么马。”儿子急切地摇着小手,一副想说又说不出的样子。

“就你一个人?什么什么马?难道是害群之马?”

“对啦妈妈,就是这个马!这是什么意思啊?”哎我在心里叹了口气,但脸上还是作出无所谓的表情,告诉儿子不用理会这种说法。

第二个周末我又去接他,这回是好消息,他告诉我他得了一个奖状。

“什么奖状?”我很惊喜。

“就是比进步退两步,妈妈。那叫什么步呀?”巴图望着我。

“多少人有奖状呢?”我想根据得奖人数的多少判断一下“含金量”。

“当然全班都有!你看,妈妈,比进步进一步叫‘有很大进步’,比进步退一步叫‘比较有进步’,可是比进步退两步叫什么‘步’呀?”我实在听不明白。我正在开车,无法到车的后备箱去拿那个令他如此激动的“奖”。回到家里我才看到了它。我才知道全班40名同学有37人得到了“有很大进步”的奖,而只有三个同学(当然这其中就有我儿子)得到了那个“比进步退两步”的光荣称号。奖状上写着:英如镔同学自入学以来略有进步。

他太好动,他和他爸爸小时候一样有好动症。他迅速听明白了老师讲的课,然后就前后左右地骚扰同学。无论我怎样做工作,他都不可能再次“略有进步”了。

据英达说他自己直到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还没有入队,是全班仅剩的一名“落后分子”,班主任的“眼中钉”。所以与他爸爸相比,巴图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在他一年级结业那天,我去学校接他回来放暑假。他见到我就捂着胸口跑过来,我看见他胸前别着“预备队员”的布牌儿。一年级的最后一天,老师将这个看上去充满希望的称号授予了全班仅剩的3个“白丁”。当然,我知道巴图也曾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同学中拉选票,并对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行了贿”。

一路上他都在抚摸着它。他那么兴奋地向我描述着经过:3个“白丁”站在讲台前,由3个正式的、优秀的“预备队员”走上前来给他们佩戴这个“标志”。而给巴图佩戴标志的同学按巴图的话说“实在是太笨了”,他老也打不开那个别针。巴图着急地小声说:“我帮你打。”打开后巴图交给他,而他又在巴图的胸前扎了半天戴不上去。巴图再次急不可耐地小声说:“我帮你戴!”就这样,他自己授予了自己这个称号。他成了“预备队员”,于是有资格在二年级参加评选少先队员了。

我曾经询问他在班里是否有好朋友,我告诉他每个人都应该有朋友,并且应该对朋友慷慨大方。他认真地点了点头,“当然有了,妈妈,我有两个朋友!”

“真好!两个也不算少呢!他们是谁?”我为儿子自己的“社交”感到高兴。

“一个是我们班第二闹的,一个是第三闹的。”他说。我知道所谓“第几闹”一定是那个年代的老师不顾孩子们的感受而给他们排的座次。

“第一闹是谁?是你?”我担心地问。

“对呀!”他说,“当然是我!”气死我了!气得我半天说不出话。他就是坐不住。我知道这个毛病不可能一下子改掉,这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一生的努力。如果一个人不能专心地做一件事,他将一事无成。但我不能着急,不能简单粗暴地批判他,那样做除了伤害他,丝毫于事无补。他需要的是具体的、耐心的帮助,需要找一些他有兴趣的事情来培养他的耐性。孩子多么需要母亲的呵护和关怀,并且在今天回想起来,我多么庆幸他有那么开朗的性格,说起自己是“全班第一闹”的时候,态度是那么简单和无所谓。

巴图很怕我。我对他说过的最严厉的话是:“妈妈非常不高兴。”他每次听到这话会立刻安静下来。我不会在人前责备他,因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很容易就会转变成自卑和自弃。每当我发现他在公共场合或客人面前表现得不太好,或有些“自我中心”,我会趴在他的耳边轻轻告诉他:“巴图,你这样不好。”他立刻会改变做法。当着别人的面我毫不吝惜对他的夸奖,告诉大家我的儿子很聪明,很优秀。有一次他到医院去看望爷爷,我对好几个护士讲他是多么懂事,他很注意地听着,然后悄悄走过来,咬着我的耳朵小声儿说:“妈妈,我知道你多么爱我,因为你总是对人夸奖我。”

第三部分

巴图的自画像

我怎么能不夸奖他呢?他真的是个很可爱很懂事的孩子,虽然他太好动,在班上“第一闹”,学习马虎,成绩不怎么太好,但在学年结束时的计分册上,他的品行一栏工整地、令人欣慰地写着:全优。

最寂寞时我们相依为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