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华奇书全集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绝虑无忧 游衍真境

安分守己 莫做蠢事   真不离幻 雅不脱俗

求心内佛 却心外法   俗眼有别 道眼是常

冷情当事 如汤消雪   神酣得和 味足识真

知衰破俗 知乐臻圣   心了净土 未了俗家

胸中无欲 眼前空明   断绝思虑 光风霁发

性天未枯 机神触发   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

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山居清洒 物我都忘

自然人心 融合一体   物我合一 鸟伴云留

文以拙进 道以拙成   祸福苦乐 一念之差

以我转事 逍遥自在   学道力索 得道任天

理寂事寂 心空境空   机息不苦 心远无尘

幽人自适 不牵不泥   生生之意 天地之意

思及生死 寂然超物   雨后山妍 静夜钟消

卓智之人 洞烛机先   登高心旷 临急意远

雌雄妍丑 一时假相   万钟一发 存乎一息

自然真趣 闲静可得   以我转物 尘静理境

天全欲淡 第一境界   就身了身 出世于世

观心增障 齐物剖同   抱身心忧 耽风月趣

勿待兴尽 适可而止   一念不生 真境真机

修行绝尘 悟道涉俗   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

过而不留 空而不着   世间可乐 苦自心生

花看半开 酒饮微醉   不染世法 臭味迥然

观物百得 勿徒留连   失身市井 生不若死

非分之福 人世机阱   根蒂在手 超越提掇

事起害生 无事为福   清净之门 淫邪之窟

身在事中 心超事外   减省一分 超脱一分

满腔和气 随地春风   超越嗜欲 但求真趣

随缘素位 无入不得

经文概述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道德经》成书于战国前期,关于《道德经》一书的作者,学术界争论较大。韩非认为是老聃,司马迁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后来很少有人从后说。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此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 。据统计,石刻14种,以唐太宗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老子》为最古,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次之。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木刻以宋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早,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有影印本。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魏、唐、宋、金、元、明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历代解老、释老者不下千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战国末的韩非《解老》、《喻老》;汉代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何晏《老子道德论》;唐代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宋代道士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王安石《老子注》(已佚);明代焦竑《老子翼》;清代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近现代有朱谦之《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等。《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在国际上被译成多种文字。

作者:老 子

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考证关于老子的姓字,历来说法不一。《庄子》称他为老聃,书中的内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等都把老子视为前辈,这是战国中晚期道家学派笔下的老子。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中《曾子问》篇也把老子视为与孔子同时代的知礼守礼的长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体上把老子描写为道家,其中搀入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名字。也有学者认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为聃,故称老聃。但其他一些学者对《老子》一书是否为老聃所作也有疑问。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探讨老子哲学,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哲学思想: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①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③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