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贺自珍的风雨人生 > 第17部分(第1页)

第17部分(第1页)

当天,红四军全部安全转移出来。当毛泽东跟着殿后的队伍来到大柏地时,看到贺自珍平安无事,打趣地说:“你没有死呀!”

贺自珍笑着回答:“死不了,可肚子真饿了。没吃饭就跑,路上一直没停过呢!”

大柏地在瑞金的北边,东西两边峰岭连绵,树木茂盛,中间是一片凹形的狭长地带,很像一个口袋,只有一条石阶小路通往外面。这是一个打埋伏的天然好战场。毛泽东决定利用这里有利的地形,给刘士毅的军队一个歼灭性的打击。红军队伍悄悄地在这里驻扎下来,以逸待劳地等待敌人。

这天是农历的大年三十。刘士毅的两个团果然钻到大柏地的口袋里来了。红四军早作好了准备,分别埋伏在东西两边的山顶上。

为了打好这一仗,毛泽东亲自作了战前动员。全军上下不论男女老少,能背枪的全都背枪上阵。贺自珍和战友们一起,修筑了工事,严阵以待。毛泽东自己也背着一支枪,参加了战斗。

这场战斗进行了一天。最后红军战士高呼着“消灭刘士毅,杀敌贺新年”的口号,像猛虎下山,扑向刘士毅的阵地,全歼了敌人。

这是红四军下山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活捉了八百多敌人,缴获了八百多支枪,战果辉煌。这次胜利,使红四军转危为安,从此扭转了下山以来的被动局面,打出了红四军的军威,为开辟赣南新的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红四军大获全胜,又适逢佳节,全军上下,喜气洋洋。大柏地的乡亲们,也欢天喜地,他们拿出准备过年的年货,慰劳红军。

胜利的喜悦使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只有这时候,毛泽东才有闲暇陪着贺自珍在大柏地的山坡上散步。两个人并肩而行,看着弹痕累累的山坡,不由得回忆起这一段紧张的战斗生活。毛泽东赞赏地对贺自珍说:

“我原来没想到,你是这样刚强和勇敢。”

贺自珍摇了摇头,淡淡地说:

“我有什么,在那个时候,哪一个共产党员都会这样做的。”

朱、陈与毛泽东意见分歧(1)

毛泽东的女儿,也得寄养

1929年3月,转战到闽西的红四军解放了长汀县,接着,回师赣南,在于都、兴国、宁都一带,开辟了赣南革命根据地。5月,红军又回到闽西,三次打开龙岩,歼灭了陈国辉的一个旅,在龙岩、上杭、永定、连城和长汀等地,建立起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4月在龙岩时,贺自珍分娩了,生下一个女孩。

龙岩是福建省的一个中等县城,在龙川江的左岸,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比较富裕,生意人比较多。红军入城后,在这里建立革命政权,组织工农赤卫队。这样,贺自珍就在县城住下休息。她自从跟随队伍离开井冈山后,连续作战,居无定所,能够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分娩,这已经是出乎她的意料了。

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女孩子,说:“她倒会挑日子,找了一个好地方才出生呢!”一句话把贺自珍逗乐了。

贺自珍太年轻了,过早地做母亲,并非她之所愿。但是,孩子生下后,看着那稚嫩的脸庞,一种怜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大概就是母爱吧!特别是,眼看着她一天天在变样,这种感情在她的心中更加强烈。她不由得想到,要是这个孩子能在她的怀里长大,那该有多好!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红军要行军打仗,无法带孩子,也不允许带孩子。这个女儿待在她身边的日子是有限的,只要部队一开拔,她们就得分开。在那个年代,所有在红军中出生的孩子,不是送回老家,就是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等到以后环境好一些,再设法接回来。毛泽东的女儿当然也不能例外。

孩子刚生下,毛泽东就托人为孩子找到一个可以寄托的人家。他对贺自珍说:

“把孩子寄养出去,今天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以后会回来的。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把她接到身边。”

贺自珍隐忍着心中的巨大痛苦点点头,没有说什么。她是个刚强的人,不愿意让毛泽东为这些事情多操心。

红军这次打下龙岩,没停留几天,又主动撤出,为的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由于红军很快会打回来,毛泽东没让贺自珍跟着队伍走,把她们母女俩隐蔽在城外一位老百姓家里,为的是让贺自珍产后能多休息几天。这样,贺自珍在龙岩一共休息了二十天。

但是同孩子分别的一天总是要到来的。这一天,贺自珍用被子把婴儿裹好,自己把她抱到联系好的那户大嫂家里去。她没有什么衣物给孩子留下,只把事先准备好的二十块银元,放到大嫂的手里,说:

“麻烦你把孩子抚养大,日后我们会回来接她的。”

送走孩子以后,她心里有些难过,觉得周围零零落落,极其冷清,但她没有落泪。当时,她还有个乐观的想法,以为红军常在这一带活动,见面是不困难的。毛泽东回来后见孩子不在了,问起这件事。贺自珍回答得很爽快:

“我送走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