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周公制定周礼的真实目的,你们所有诸侯国的兵加起来都没我多,所有的财富加起来都没我富。做个比喻,就如同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大的跟阿富汗差不多,小的跟斐济啊,马尔代夫这么大。就算美国说,我不是世界警察,不会干涉你的内政,你信吗?你说谁敢不听老美的?
实力决定一切!正是因为这一点,诸侯国只能对周天子唯命是从,按期缴税,时时听征。
可是盛极必衰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你赫赫宗周一开始有多么强大,多么不可一世,但早晚会完蛋的。这是规律,没办法。从周厉王开始,西周对于诸侯的控制逐渐减弱,宣王后期对外战争的连连失利,幽王时期的关中大地震,导致周王室实力大大折扣,也让某些诸侯国看到了摆脱束缚的希望。。。
一把手要完蛋了,下面若干有实力的副手自然会坐不住。恨不得给他伤口上再戳几个大口子、往陷阱里再仍几块大石头、给船底下凿几个大窟窿,反正就是盼着领导早点翘辫子!这一点用办公室政治就能阐述的很清楚了,不是吗?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看上去是周幽王戏弄了诸侯,可这个游戏玩到最后,还是诸侯戏弄了幽王!玩火*、自作自受。
幽王玩儿完了,诸侯们也该登场了。
晋文侯、卫武公、郑武公、秦襄公扮演起了正义的角色,他们各自率领部队浩浩荡荡、慢慢悠悠的向镐京进发。申、曾不想与诸侯为敌,马上撤走了军队;犬戎在抢劫一番后也准备撤回自己的地盘。所以,勤王的部队一到,象征性的与犬戎干了几仗,就宣布胜利,局势得以控制了。
而此时,申侯在鲁侯、许文公的支持下,在申国拥立自己的外孙宜臼为周天子,史称周平王。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主。平定叛乱的诸侯已经捞足了政治资本,宜臼又是周幽王的嫡长子,而且以前就是太子,于情于理由他继承王位再合适不过了,大家也就顺水推舟,表示认可这位新领导。多聪明啊,从戡乱之功到拥立之功,这几个诸侯可赶上这波儿了!
可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点小插曲。
大奸臣虢石父跑哪去了?恶有恶报,这孙子也死在乱军之中了。可他还有个儿子叫翰(虢公翰),带着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逃出了镐京。在携地拥立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
这下可乱了,一下子冒出两位天子来。到底该听谁的呢?这可难不倒大家,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谁厉害听谁的!
平王有申、曾、鲁、许等国的支持,实力强大;携王,只有虢公翰带着点残兵败将,累累如丧家之犬。如果与平王为敌,势必会有一场大战,没有人愿意在这场投机中赔上自己的家底;如果与携王为敌则会非常安全。
选谁一目了然,当然拥立平王,灭掉携王了。
答案:半对。这帮老狐狸才不会把宝压在一家身上。
他们在表示承认周平王合法地位的同时,对携王采取不理不睬的默认态度。既不承认也不反对,两头卖乖。这招够狠,还是嫌捞的不够多呀!
这下周平王可坐不住了,不行,我得去镐京即位!
平王来到镐京,正式与晋、卫、郑、秦四国的一把见了个面。见面的主要目的是封官许愿。效果很好,从此正式得到了这几个强国的认可。
但是镐京已经被烧成一片废墟了,连必要的生活资料都没有,怎么在此安家呢。再说,平王的势力在东方,只有回到那里才是最安全的。于是,平王决定将首都迁到雒邑(今洛阳)。诸侯们表示同意,并派兵一路护送。
多尽心尽力的臣子呀,一路护送您回家,这到家了该兑现承诺了吧。
当然,那是必须的。。。。。。 。 想看书来
第九节 郑国灭郐
对于在关键时刻拉了老大一把的四位兄弟,平王豪不吝啬、大加表扬,并封官许愿。其中秦襄公得益最大,被组织当即封为诸侯,告别了编外游击队的岁月,正式转正成为周王朝的正式部门经理;卫武公被升为公爵;晋文侯得到了口头表扬,并被默许以武力扩大自己的地盘;郑武公赶走犬戎也算报了杀父之仇,并两年以后接替了父亲周卿士、司徒的职位,成为周朝最高权利机关的决策者之一。
所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诸侯各自回到封国我们暂且不表,单说说在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小霸主郑国。
平王在雒邑顺利即位。但其直接管理的地盘比以前小多了。由原来的千里之国变成了方圆600里左右的中等水平。以雒邑(今洛阳)为中心,地跨黄河南北。虽然不比从前,但也算是有个家,还有供败家子挥霍的余地。这一点比起郑国来说强了不知道多少。
自郑国从西方故地迁到东边,借住在虢国和郐国借给的十座城池中,地少人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虢国居北、郐国居南,郑国被夹在中间,以京为中心狭窄的地方,时刻手到邻居的监视和挤压,日子很不好过。于是郑武公开始盘算除掉身边这两个绊脚石。
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769年),便依仗着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和拥立平王的功劳,出其不意的出兵灭掉了郐国。在这次突袭当中,武公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
郐国虽然不大,但是世代受封于此,根基深厚。国君郐仲身边有一些能够令兵打仗的大臣。要想一鼓作气,迅速拿下真个郐国也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