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烽火戏诸侯
幽王玩火第四步:烽火戏诸侯
司徒郑友对于幽王的欺骗感到很气愤也很无奈。自己被分封在郑国三十多年,对周王一直心存感激,他用勤勉的工作来回报朝廷。尤其是这次来到王畿,自以为受到朝廷的信任,更是憋足了劲回报周王的知遇之恩。
可是没想到,当下这位天子,是这样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主儿。不是智力不够,而是根本不明白,虽然您贵为天子,可干不好,一样得下课!
辅佐这样一个不称职的领导,有什么意义呢?要不是为了我的郑国……
一气之下他甚至想离开王畿回到封国。可是转念一想,不管怎样自己还是幽王的亲叔叔,如果他不管了,这个国家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这个不知死活的蠢侄子给毁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郑国紧邻王畿,天下一旦有变郑国也得跟着倒霉。
还是再等等看吧,也许情况还不是那么糟糕。虽然被利用了,可他还是朝廷的卿士,还掌管这军政大事。
大王的目的达到了也许就不再折腾了,我还是有机会把这个国家治理好的。
多好的叔叔啊,可惜他想错了。不久以后,他这位大侄儿干了件无可挽救的蠢事,让他彻底失望了。。。
话分两头。
这个褒姒虽然美若天仙,可是她也有个毛病,就是不爱笑。不论幽王想尽什么办法,甚至不惜以改立王后来讨好她,但还是不能让她敞开心扉的笑一次。
这个毛病应该属于抑郁症,搁现在得找个心理医生看看,可那时候没人知道这是病。
为此幽王很自责。总觉的是自己怠慢了老婆,于是更加绞尽脑汁,要让他心爱的女人开怀的笑一次。
再次重复一个观点,爱情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它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也可也毁灭一个国家。
一天,这对恩爱的夫妻在一起闲聊。突然,褒姒指着远处山上的烽火台问:那是干吗用的?
幽王回答她:王城有难时报警用的。烽火、狼烟一起,诸侯们就会跑来救驾。
褒姒仿佛若有所思,说道:真的会来吗?那到挺有意思的。
有意思?幽王说,既然有意思咱们就点一个试试吧。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也许真如伯阳父所言,也许一切都是天意。当狼烟四起,战鼓轰隆,当勤王救驾的诸侯衣冠不整,慌里慌张的出现在王城时,褒姒真的笑了。
自打我知道这个典故以后就一直在想,这他娘的有什么可笑的?想来想去觉得这件事真的很诡异。不知道褒姒真的是因为耍弄了别人而感到快乐?还是她本来就肩负着颠覆周王朝的使命?莫非真如神话所说,她是妖孽的化身?还是褒国的间谍?
尘封的历史或许永远给不出真正的答案,但是却留下了一张令人恐惧的笑脸。
。。。反正她笑了。。。
幽王大喜,于是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游戏,成了幽王和褒姒的保留节目。在大臣们惊诧的眼神中,和被忽悠的诸侯的咒骂声中,N次上演。
郑氏东迁
这世界太疯狂了!郑友也彻底失望。这么折腾下去,早晚有一天得玩儿完。他可以不为周天子负责,但是他得为郑国的家眷和百姓负责。
郑国与王畿这么近,一旦王畿有变必然殃及池鱼;一旦自己得罪了周王,灾难也会很快降临到自己的国家。
不行,必须得离这二百五远点儿,把国家迁到别的地方去!可去哪才是最佳的选择呢?
他想到了太史伯阳父。两个人的一段谈话,在中国哲学史上开创了一个著名的学说。
伯阳父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哲学第一人,他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现在还是我国的治国方针。
";和”是和谐的意思,“和实生物”的中心思想是将世间不同的事物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万事万物才能生存、发展。这个思想符合*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理论。而且更关键的是“矛盾”必须包裹在“和谐”当中,才是“和”。
“同”是指相同事物的叠加,“同则不继”的中心思想是,相同的事物一味叠加,而不能如入与自己不同的事物,不能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那么就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导致灭亡。
根据这套理论,伯阳父详细的分析了天下大势,他认为周幽王不能听从别人的不同意见,那些负有正义感能够直言进谏的人被去除在朝堂之外;而那些阿谀谄媚的,一味屈从的小人充斥在王室周围。朝堂之上没有忧国忧民的建议,有的只是屈服于大王淫威之下的唯唯诺诺。这样的朝廷是没有出路的。你留在朝堂自然也没有出路。离开时正确的选择。
当今,戎、狄的强大虽毋庸置疑,但这没有什么可怕的。东方都是周王室同姓或是异性亲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