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国民间禁忌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作用的红毡子呢?

普米族新娘出嫁途中还禁忌新娘回头张望,禁忌新娘子骑骡子和穿白衣服。大概不许回头张望是夫家开始要求妻子一心向着夫家的象征。新娘子忌骑骡子和土家族新娘骑儿马或骡马,忌骑骟马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生育的考虑,与子嗣的联想有关。骡子和骟马是不能生育的,因而要忌讳与其接触。忌穿白衣也是喜事忌白的表现。畲族新娘动身到婆家的路上忌遇孕妇,说是孕妇的血灾之光会冲了新娘的喜,邪魔也会附在新娘身上跟到郎家。这其中暗含着也会使新娘子受到感应而身怀有孕的危险。而且据说那位孕妇分娩之时,这新娘也要与新郎分手了。设想如果新娘过早地生下一个孩子来,岂不是要与丈夫分离的吗?这正是民间感应巫术信仰所产生的禁忌。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新娘在动身前早已有了准备。她会随身带着一个装满桂圆的小包。遇到什么不吉祥的违犯禁忌的事,只要撒下一把桂圆,就能把邪魔化解掉了。

在迎亲途中,还怕出现不好的天气。有些地区忌讳下雨。台湾有结婚当日下雨会使新郎日后变成酒鬼的说法。水族、壮族等最忌讳结婚这天响雷。以为是不祥之兆。如果出现打雷现象,预兆夫妇两人中有一人要早死。

接新娘到男家的时辰、方向,也有禁忌。达斡尔族喜车一定要在日落前到达男方家中。万一在日落后到达,要在大门西侧挂一面镜子,以代替太阳。否则,婚后不顺利。在快到男方家时,喜车一定要向东方走。白族新娘去新郎家时,必须顺着云彩移动的方向走,若夫家住的位置与云彩移动的方向相反时,新娘则要绕至夫家背后,再转到夫家。这和汉族忌三向相仿佛。锡伯族旧时迎亲的喜篷车必须在破晓前到达男家。到男家的时限在日出日落之前的不同,是与婚娶的时辰有关的。娶亲以昏和娶亲以昼,自然不同。不过如今这方面的限制都不那么严格、认真了。

(13)下轿禁忌

汉族旧时的传统,花轿抬到男家门口,按忌三相的规约,顺好轿子,由两个少女来请新娘出轿。许多地方这时要放爆竹,以示喜庆。同时也是崩崩新娘子带来的煞气。在新娘子尚未进门,又即将进门之际,民间还有许多“煞威风”的陋习。江浙一带等花轿来到男家门口时要有意停留片刻,以灭新妇之火性,使她日后不敢犯上,不敢不服管教。有些地方还要让花轿从婆婆预先悬挂的裤裆下穿过,其中也含有媳妇在婆婆之下,不得违命的寓意。广东番禺县习俗,新娘下轿时,新郎要以折扇敲打其头,驱入新房。藏族婚俗,新娘乘马到男家,男家宾客相迎时,众人突然大吼一声,随以五谷撒向新娘,使新娘惊愕,谓之“吓魔”。满族、裕固族等,花轿需从男家门前两堆旺火中间通过,平落院中,这时新郎要以三支无镞箭射轿门。取“兴旺发达”、“驱邪避煞”之意。台湾风俗新娘子下轿前,新郎还要上前冲轿门猛踢一脚,意思也是给新娘一个下马威,好让她日后百依百顺、服服帖帖。否则,将导致日后家庭的不和睦。但此时新郎的父母必须回避,否则,新郎一脚或者会没踢中新娘,反而踢中了自己的父母。因为公婆和儿媳处于相对的状态。民间有不吉则凶、不福则祸,不里则外、不东则西的对应观念,所以不踢中新娘就踢中公婆。不过,按此说,亦应该新娘和新郎相对应才是。新郎和新娘理应是阳与阴的对应状态,二人谁的灵气更强大,谁就能降服对方。公婆只是新郎一方的同情者,最多是辅助的次要力量而已。所以新郎踢不中新娘(实际并不真的踢到新娘身上去,而是象征性的),就该是被新娘挡回来而反中自身。但作为新郎的父母,因和新郎有血缘关系,此时如在一旁,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或者至少会使他们感到某种羞辱、不光彩,所以还是最好让他们避开为好,免得让老辈为小辈之间的事受气伤神。总之,不管怎么解释,公婆在新娘下轿时不能在场观看是民间客观实在的规矩。这与古俗结婚当日新妇不见舅姑(新郎的父母)是有相通之处的。白族至今仍有新娘八字与翁姑正冲,则新娘进门时翁姑要避开的习俗。

和上轿时一样,新娘在下轿时也禁忌踏土。旧时汉族、回族、满族、壮族等许多民族都有此俗。《东京梦华灵?娶妇》云:“新人下车檐,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民间一般是在新娘下轿时铺上红毯或木板、席子等让新娘从上边走过,直到进屋(洞房)后坐在床(炕)上。山东有新娘出了轿门,就被男家用杨木椅子抬进家中的;江苏民间有铺红毡或麻布袋的;安徽合肥一带则又有用米袋铺地,让新娘踩着米袋进屋的。还有许多地方,不但新娘不能踏地,还不能见着天。因此有用米筛子或雨伞遮撑在新娘子头顶上的。河南太康一带,新娘下轿还忌讳睁眼。几乎所有顶着盖头的新娘都是由人搀扶着进入男家的。不让新娘子“见天”、“踏地”,据说是怕新娘子的煞气触怒了天地鬼神,其中也有不让天地鬼神伤害着新娘子的意思。这时不让新娘子踏土不是娘家怕福气被新娘子带走了,而是表示着男家娶进门来的是一个贞洁贤德的妻子。还有一种说法,即“不踏地”为“不得地”之意。意思是新妇到男家不能有权有势,要服从管教。其实,不管作何解释,不让新娘子“见天”、“踏地”,不让新娘子睁眼,新娘子要有人搀扶等等这些规矩总起来会造成一种“慎重对待”的气氛。人们把精力放在严格遵守这些禁忌礼节上来,就自然会使新娘子下轿进男家这一段时间,成为大家都谨小惧微地对待之的一个过程。这样新娘子就不至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心慌意乱跌跌撞撞地冲进门去,而只能很小心地慢慢地步入家门。这样才显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因而也就兆示吉祥,象征美满。

搀扶新娘的青年女子,忌与新娘的属相相妨。过去婚嫁有新娘带伴嫁娘的习俗。作伴嫁娘的妇女非逾百日后不得再充是职。其道理,也在于要验证伴嫁娘是否贞洁。

广西柳江壮族婚礼有撒五谷的习俗。这和河南开封一带的“撒谷豆”(见《东京梦华录》),以及南阳一带向新娘头上撒麸子的意义相仿,都是祝福新娘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的。据说只有撒过五谷,婚后才能五谷丰登,如意吉祥。壮族给新娘撒五谷是在新娘下牛车(喜车、轿)向男家大门口走去的路上。这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要选择一位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妇女来撒。撒时还要注意撒的次数喜双忌单,装五谷的布袋不能从手中滑落下来。所以撒五谷要挑选十分精明的人才行。

云南普米族迎娶新娘忌当天进男家。新娘来到男家,要在村边的一个僻静的地方留宿一夜(如新娘、新郎是同村人,或者相隔很近,能在早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把新娘子接到男家,可以不留宿野外),住宿地点由男方事先搭好木棚,准备好留宿时要吃住的全部食品及用具。留宿之夜男方家和村子里的人都可以前去游玩、作伴。入睡前由主管人烧一坛香,念上几句祝词,一般不举行什么仪式。这种禁忌习俗或许是氏族内婚的遣存。以留宿村内一晚的方式来表示新娘和新郎同属于一个氏族群落,因而是可以婚配的。

第二部分

第29节 嫁娶禁忌(5)

(14)进门禁忌

汉族民间俗信,居处多神。门有门神,灶有灶神,床有床神,窗有窗神。就是门坎上也有门坎神,因为各有各的用处,所以似乎各有各的本领,不能慢待,都要敬重,所以新娘子进男家门时特别忌讳触犯了各种神灵。尤以门坎为最要小心之处。新娘子绝对不能用脚踏在门坎上。据说会触怒门坎神的。门坎民间又称门限,那是一家之界,门里门外,家里家外的分野,平时有人进入家门时也忌踩踏门坎,以为是对这家主人的不尊重,何况新娘子又身带煞气、秽气呢?让新娘子踩踏了门坎更是不吉利,是踩了丈夫家的威风,甚至还会有妨死公婆的严重后果。所以台湾婚俗有“跨得过(门坎),活百二岁”的吉语,以提醒新娘子跨过门坎而不要踏在门坎上或者被门坎绊住了脚。在民间口语中,门坎还有指找窍门或占便宜的本领的意思。俗话说,“你不懂门坎”,“他门坎精,不会上当”等,就是这种意思。从这点看,男方也不愿让新娘子踩住了门坎,站在门坎上边。那样,岂不是要被刚过门的媳妇占了上风,得了便宜吗?谁保她降住了门坎神,不妨门里的人呢?所以男家是最忌讳新娘子踏门坎了。河南民间婚娶以马鞍当门,使新妇骑之,曰“骑鞍”。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宋代即有让新妇跨马鞍、跨秤而过门的习俗,取其“平平安安”之意。不过,有的妇女性情刚烈,往往会有意踏踩门坎以反抗夫权思想。鄂西土家庭踩门坎甚至成了一种习俗了,新娘跨进男家大门时,有意用脚猛踩门坎,猛蹬门栏。这种情形也表示出妇女渴望自身解放的强烈愿望。

侗族旧时是午夜举行婚礼。当新娘由伴娘陪同步行往男家时,男家的人都要躲藏起来,不得窥视新娘进门。否则,便会导致日后家庭不和睦。新娘进门后,不许乱走动,由一位子孙满堂的老妇人把一只象征勤劳持家的小水桶交给新娘。新娘提桶进正堂,将桶放在神台祖位的左边,就到房中顶梁柱旁,背靠着柱子坐下,俗谓之“坐中柱”。等伴娘进门后,新娘才可离开中柱,不拘礼节地自由走动。乌孜别克族新娘的亲友会在婚礼后来“搬新娘”,将新娘接走,新郎只有送了礼物,才允许将她“赎回”。凡是被“搬”走的新娘,在“赎回”以后,忌直接进屋。必须在院内架起的火堆边绕行一周,才能进屋。这些禁忌都表示出民间对新娘子进门的重视和希望家庭和睦、新婚夫妇幸福的良好愿望。

拜天地禁忌

“拜天地”是中国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中典型的婚姻缔结的仪礼。一般是在男家中庭,设香案(天地桌),新娘和新郎在唱礼官的唱导下行交拜礼。拜天地的程序有三项,一曰拜天地,二曰拜高堂,三曰夫妻对拜。拜高堂即拜公婆。如果公婆的年纪才四十出头,比较年轻,是忌讳受拜的,恐经受不起而折福。这时往往叫新郎新娘朝神龛叩拜。古代正婚时不拜祖先,翌日始见舅姑,舅姑乃为公婆。其道理是,应先有夫妇关系,而后才有公婆与儿媳的关系。《仪礼?士昏礼》云:“质明,赞见妇于舅姑。”《酉阳杂俎》云:“腊月娶妇不见姑。”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畲族如今新婚夫妇拜堂时仍忌先见父母(公婆)。父母这时要躲到虽人家里,待拜堂完毕,等新婚夫妇到灶前烧过香后,再把父母请回来。拜完天地,新郎新娘就有了正式的夫妻名分。接下来,便由媒婆或“好命人”把新郎新娘一起送进洞房。

俄罗斯族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要互相交换戒指。这时忌讳新郎不把结婚戒指戴到新娘的左手无名指上。因为未定婚的女子才把戒指戴到右手无名指上,即使戴到左手上,也绝不能戴在无名指上。否则,人家会误会的。

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忌讳小孩子和带孝的人进入结婚厅堂。因为小孩子常常会哭,结婚是件喜事,给小孩子一哭一闹,是很败兴的,不吉利。带孝的人容易使人想起丧事,也是很不吉利的。鄂伦春族人在结婚仪式上,还特别避讳孀妇,避讳与新郎、新娘属相相同的人。河南方城一带把扶持新娘拜天地的人称为“搀客”。搀客长得要聪明伶俐,手脚要干净利落。搀客忌讳生肖与新娘相克。如新娘属兔就不能用属狗的作搀客,属猪的就不能用属虎的作搀客等等。结婚多年无子女者也不能参与结婚事宜,更不能到拜天地的厅堂上来。陪伴新郎和新娘的人数,都要双数,忌讳单数。畲族、土家族等都有结婚时忌花烛熄灭的习俗。鄂西土家族在婚礼开始前,男家请两个儿女双全、肯劳动、善理家的人,于花堂中同时占燃两支红蜡烛,插在神龛上,谓之“结烛”。若蜡烛燃得不旺,或中途有一个熄灭,就认为新人有灾,不能白头偕老,是很忌讳的事情。

婚宴禁忌

民间在闹洞房之前,有大办宴席招待来宾的习俗,叫做“吃喜酒”。婚宴忌讳寡妇、孕妇及载孝者参加,否则不吉。白族还相信若是寡妇、孕妇做了喜事客,新娘将来有了孩子也养不大。

吃喜酒时,男女不同桌。对来送亲的娘家客要单独招待。忌招待不周,让客人挑出毛病来。过去,一般是新郎出来挨桌向大家敬酒。朝鲜族吃喜酒时,要新郎先饮三杯之后,别人才可动筷。喜筵的菜肴,照惯例是十分丰盛的。有十八道菜,二十四道菜,三十六道菜不等。但菜盘子数要是双数,忌讳单数。办喜筵时台湾忌用鸭,因为“鸭”与押送犯人的“押”同音,所以是很不吉利的字眼,要讳避的。忌吃葱,尤其是新郎更忌讳吃葱。据说“葱”与“冲”同音,也是不吉利的字眼。还有一种说法是葱象征阳性,说是吃葱会“倒阳”。台湾民间元宵节夜间有一种习俗,即未婚女子要潜入人家的菜园子里偷拔葱。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嫁得好丈夫。所以葱有象征新郎本人的意义。故而婚筵上忌吃葱。尤其忌新郎本人吃葱。恐怕吃了,自己本身会有灾厄降临。台湾婚宴上还忌吃一种咸粥,即内掺菜瓜瓠子、虾仁等物的咸粥。因为当地一般是用这类饭食接待办丧事的帮佣、客人的。所以办喜事时便忌食用。桂西盘古瑶婚礼期间,禁食青菜和辣椒。据说吃青菜说明婆家小心眼儿;吃辣椒,新娘日后会变成“辣椒嘴”。禁忌之严,连最嗜辣者,也不敢越轨。办喜事时,许多地方还忌讳吃白馒头,也是喜事尚红忌白的缘故。因而有将白馒头上点上红颜料的,称为“喜馒头”。吃红烧鱼时,吃过一面,要翻过来吃另一面时,忌讳将鱼骨翻断,以免有婚姻中途两断之虞。

吃完喜酒,收拾盘碟时,忌讳将空盘相叠,以免犯了“重婚”之讳。如果酒宴上有客人不小心打破了碗碟,也是犯忌讳的。懂得破解的方法,会将碎片收拾起来,放入石臼的圆心处,表示破了又圆,以避凶求吉。

在宾客们吃喜酒的同时,或稍晚一个时辰,新郎和新娘在洞房中也要吃合婚酒,即古俗合卺礼。卺即是瓢,把一个瓠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世相承用匏。匏,苦不可食,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行合卺礼不但象征夫妇合而为一,而且也含有让新婚夫妇同甘共苦的意思。到了宋代,合卺礼演化为吃交杯酒,即用红彩线把两个酒杯拴在一起,新人共饮之后,掷于床下,以卜和谐与否。这时忌酒杯同仰或同合,是谓不和谐。若酒杯一仰一合,则是谓大吉,象征天覆地载,男俯女仰,阴阳和谐,婚姻美满。吃合婚酒菜要双数,忌单。一般是六荤六素。汉族此时常让新娘吃一种未煮熟的水饺,并问新娘:“生不生?”此时新娘忌讳说“不生”,而必要答“生”,以取“生育”之义。俗谓之“讨口彩”。赫哲族新郎要吃猪头,新娘要吃猪尾,取“有头有尾,白头到老”的意思。海南岛苗族有新郎新娘同吃猪肝饭的习俗。猪肝饭由媒人公念咒作法之后。交给护郎护娘喂给新郎新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