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陈毅系列传记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军培养高级军政领导出力。因此多次动员陈毅出任军事学院政委,但陈毅实在太忙,他不但统率华东广大地区部队保卫内地和海防,还兼任着上海市长,无法再到军院任职。他向刘伯承表示,军事学院的一切工作,他将全力支持。后来也果然这样做了。在人力、物资各方面都给军院帮助。军区的各种活动,都通知军院参加。军院的学员常到军区听陈毅的政治报告,军区干部也常到军院听刘伯承的军事报告。

军事学院成立后政委一直空着,刘伯承在等待陈毅,直到1951年2月,陈毅来不成了,中央军委才宣布刘伯承兼任军事学院政委。

陈毅赠录音机帮刘伯承“补角”

陈毅和以往一样,随时从各方面关心着刘伯承。有一次,陈毅在上海专门买了一台从法国进口的钢丝录音机送给刘伯承学俄语。刘伯承从苏联留学回国后,从没间断过俄语学习,战争年代那么紧张繁忙,他还每天清晨读俄语,抓紧一切空隙,翻译苏联军事理论书籍,下发部队,供指挥员学习现代化战争。他的俄文,文法水平较深,但发音不太好,军事学院成立后,还请了俄文教员教读,继续教研。陈毅对刘伯承的一切都非常了解,所以特地送了一台进口录音机供刘学习用,在当时,这种钢丝录音机已经算是最好的工具了。录音带的前面,陈毅还讲了一段话,鼓励老战友,其中一句有风趣的是:“这台录音机,可以帮助你这个‘三角板’学好俄语。”意思说,俄文水平如一个四方块,而刘就缺发音、会话“一个角”。刘伯承的秘书李佳珍专程到上海取回录音机,还给刘伯承录下了苏联专家讲授的《联共(布)党史》课的结束语部份,供刘学习语音。

在南京时,陈毅知道刘伯承还是除了工作学习不爱文娱活动的老习惯,就想方设法让他休息。常常劝刘伯承说:“你眼睛不好,年纪也大了,不要这么拼命,出去玩玩可以延续生命,为党多干些年。”经常邀他到江南名城作短期旅游,苏州、无锡、镇江都去玩过。刘伯承笑着对秘书说:“陈老总是钓鱼的,每次来钓我都上钩,把我钓走,我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军事学院重大活动,陈毅也参加。1951年夏天,刘伯承领导军院在安徽凤阳县临淮关,组织了一次江河进攻战斗实兵演习,陈毅和他一起审定了演习作战方案,并参加了演习的全过程。

到了1958年5月至7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将克服思想和工作中缺点的“反教条主义”,搞成了一场严重的“路线斗争”,刘伯承元帅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领导的南京军事学院,被说成自成立以来就犯了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错误,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邓小平同志在刘伯承同志逝世后,写过一篇《悼伯承》的文章。其中提到:“为造就具有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干部,伯承呕心沥血,在仅剩一只左眼、视力也严重减退的情况下,还拿着放大镜,将上万字的外国军事译著和大量的自编教材加以校订和审定。他在军事学院的许多建树,对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至今仍有重大作用。1958年批判他搞教条主义,那是不公正的。完全可以说,伯承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

但在1958年那次林彪跳得最积极的军委扩大会上,却要正在外地生病的刘伯承赴京出席会议听取意见,接受批评。刘伯承不得不到北京住进医院,一面治疗,一面准备检查。他在来京的火车上一夜未能成眠,得了青光眼,眼压高达73度。

对刘伯承是否要在会上作检查的问题,毛主席曾关注地说:“让刘伯承同志好好休息,可以不来参加会议作检查,表示个态度就可以了。”

党的总书记邓小平也说:“刘伯承同志工作积极认真,对组织是尊重的。今年已86岁了,又有病,不要搞得太紧张。”

而和刘伯承感情深厚,对党内斗争有丰富经验的陈毅,在当时那种政治气候中,却敢于“开顶风船”,他亲自到北京医院看望刘伯承,极力安慰战友,要他宽心治病,不要把自己搞垮了。刘伯承谈到一定要虚心接受批评,还要写检查。陈毅对这次会议的开法本来就有意见,看到到刘伯承都这个样子了还要写检查,更来火,说道:“你写啥子检查嘛!要写,我替你写,写一百个字就行了!”

在有人想趁此时机,对刘帅落井下石的境况下,老战友道出如此深情的肺腑之言,多么令人感动啊!

但严于责己的刘伯承,还是坚持要出席大会发言作检查。

7月10日这天,怀仁堂会场的气氛十分严肃沉重,全场鸦雀无声,与会者一千多双眼睛注视着主席台。当刘伯承元帅由两人搀扶着,刚刚出现在主席台深处时,全场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持续达半分钟之久,这不像是将要听一个“有错误”的人作检讨,倒像是欢迎胜利归来的英雄。许多人一面鼓掌一面淌着滚滚热泪。这动人的场面,表达了在场的将军们,对戎马数十年,舍生忘死,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战疆场的刘伯承元帅的无限敬爱与崇敬,也是对这次会议错误倾向的无言抗议。在主席台上的陈毅,更为老战友如此深受同志们的敬爱而激动欣慰。

当意志坚强的刘伯承,发出与他虚弱的身体毫不相称的宏亮声音宣读发言稿时,人们早已谅解了一切,发言结束时,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欢送敬爱的刘伯承元帅离开会场。许多年后,当人们谈到此番情景时,仍感慨不已。

刘伯承想拉住战友热情的双手

十年动乱期间,陈毅受到许多折磨,他仍然一如既往,坚强地挺住,不停地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斗争。刘伯承后来已双目失明,陈毅对战友的健康很关心、惋惜,但看到四周险恶的环境,有时反而安慰老战友说:“你这样也好,眼不见心不烦!”这听起来似戏谑的话多么沉痛啊!

1969年,林彪以“战略疏散”为名,将在京的朱德、董必武、陈云、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统统赶离北京。陈毅被下放到石家庄一个工厂里锻炼,厂里条件有限,陈毅经常腹痛查不出病因。后经总理批准回京治病时病痛加剧,送进301医院当阑尾炎开刀,打开腹腔后,才发现是直肠癌,而且已经转移。治疗过程中又受到林彪集团干扰,延误,致使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的陈毅元帅,终于在1972年11月4日离开了人世。

他的最后一次战斗,是在林彪出逃摔死后,中央召集的一次老同志座谈会上的发言。那次会上,陈毅义愤填膺地对林彪在红军初创时期的真实面目,作了全面的揭发,将多年来被篡改的党史、军史作了权威的更正。为了保存这一珍贵史料,会后请陈毅校定讲话记录。陈毅病重无法阅稿,竟用了一个上午重新口述录音,长时间讲话,几乎耗尽了他的体力,谈完后,一股鲜血从鼻腔流出,这是英雄陈毅,竭尽生命之力所做的最后一次冲击,自此卧床不起,直到逝世。他临终前,给亲人留下的最后遗言是:“……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重病在身、双脚浮肿,久已不出门的毛泽东主席,决然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并且说:“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作了结论了嘛!”

比陈毅大9岁的刘伯承,没有想到战友竟先自己而去。

刘帅已双目失明,他一定要去向陈毅的遗体告别。开到灵堂外的汽车刚刚停下,刘伯承一出车门,就老泪纵横,大声呼唤:“陈老总,你在哪里,陈老总你在哪里?”

由两个人搀扶着,他颤巍巍地向前走,两手伸向前面,就像往常一样想要去拉陈毅热情的双手。

可是静静地仰卧着的陈毅,已再也听不见战友的声音,再也不能用爽朗的笑声来迎接亲密的战友了。

刘伯承来到陈毅遗体旁,流着眼泪,从头到脚,从脚到头,来回几次抚摸陈毅的身体,向几十年来,在雷鸣电闪,枪林弹雨中,同生共死,知心、知己的战友,作最后的道别。从他那双已失明的眼睛中,流淌着的痛苦的眼泪,代替了深沉的千言万语。

在场的陈帅的亲人、战友、部属,为这从未见过的动人场面,流泪、饮泣,有的人忍不住放声恸哭起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