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明王朝1566 > 第35部分(第1页)

第35部分(第1页)

一个锦衣卫:“他当什么官?”

杨金水:“宫里给他请了个六品的虚衔,其实什么官职也没有,杭州的一个丝绸商而已。”

锦衣卫那头儿:“不是官叫我们抓什么,让杭州府抓了不就得了?”

杨金水:“这个人替织造局当丁十几年的差,知道的事太多,到官府去,抖搂出来丢宫里的脸。”

“我明白了。”锦衣卫那头儿捧起酒坛大喝了一口,“还有谁?”

杨金水:“别的人要等审了这个人才能抓。”

又一道菜上来了,一个大托盘,里面托着四只大碗,每个碗里是绣球般大小一个红烧狮子头。送菜的竟是杨金水身边那个贴身随从太监,这时一边笑着将菜放到四人面前,一边凑到杨金水耳边:“干爹,郑泌昌来了。”

杨金水眉一皱:“他知道我回了?”

随从太监:“好像知道。说是有天大的事,一定让干爹见他一面。”

四个锦衣卫都放下了筷子望着杨金水。杨金水沉吟了片刻,站了起来:“迟早要见,看他说什么。几个兄弟慢慢吃喝,我一会儿就回。”

四个锦衣卫都站了起来。杨金水走了出去。

江南织造局客厅

“好耳报!我前脚刚到,你后脚就来了。”杨金水笑着走进客厅。

郏泌昌站了起来,一身便服,头上却扎了好宽一条带子,脸色灰暗。

“怎么?病了‘”杨金水望着他头上那条带子。

郑泌昌:“头疼,一半是受了风,一半是被他们逼的。”

杨金水:“谁敢逼堂堂浙江的巡抚大人?坐,先坐。”说着自己先坐了下来。

郑泌昌也跟着坐丁下来,不再绕弯,照直说道:“杨公公,沈一石做的事您老知不知道?”

杨金水望着他,知道他说的是织造局买田的事,心想此人一定听到了风声,抢着撇清来了,便反问道:“什么事?我刚回,正要找你们来问问这一向情形如何呢。”

郑泌昌:“改稻为桑搞不成了,洗一石把买田的粮都借给淳安、建德赈济灾民了…?”

“什么!”杨金水倏地站了起来。

郑泌昌:“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先是跑到淳安借了几十船的粮给那个新来的淳安知县海瑞。接着又跑到建德,把几十船粮借给了新来的建德知县王用汲。再要买田已经没有粮了。”

杨金水怔怔地站在那里,好久缓不过神来。

郑泌昌:“杨公公,都六月中了,桑苗插不下去,织造局今年五十万匹丝绸可是定了货的,到时候拿什么卖给西洋?没有这笔钱,国库里的亏空拿什么补?到时候不只是内阁,宫里也得问我的罪。我真是被这个沈一石害惨了!”

“沈一石把粮食借给淳安、建德,这个消息可靠吗?”杨金水望向了他。

“千真万确!”郑泌昌连忙答道,“护粮船都是省里派去的官兵,就是他们回来禀报的。”

杨金水的心一下子乱了。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龙颜大怒,为的就是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得亏自己当时不在杭州,又有吕公公护着,才保住了脑袋。

现在锦衣卫都来了,就为抓他,事情却突然变得翻了个个儿。沈一石不但不是去买田,而且是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赈灾!宫里知道了这个事,皇上的面子从上到下都挽回来了,这倒该喜。可自己当时报上去的却是不实之词。这怎么说?还有,沈一石为什么这么做?正如郑泌昌所言,没了粮,田还买不买?改稻为桑岂不打了水漂儿!

想到这里,他也想不清了,本能促使他必须抓住别人的把柄,自己才好从这个突变里脱出身来,很快他便想起了淳安灾民通倭的事,说不准这个事便是起因。于是心里有了点底,便对郑泌昌说道:“事情总有个起因吧?好好的,沈一石怎么会去把粮都赈了灾?”

郏泌昌:“他做的事都在他心里,我们怎么知道他是如何想的?杨公公,得立刻把沈一石叫回来,好好问他。”

见他到这个时候还如此圆滑,杨金水不给面子了:“郑大人,你这话咱家听不懂。沈一石押着粮船去买田,你,还有何大人都亲自在码头上送的。他做什么一点也没给你们漏风?”

“苍天在上!他哪给我们露了半点风啊?”郑泌昌赌咒发誓了。

“那每条船上都挂着织造局的灯笼你们也不知道?”杨金水直逼中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