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落架的凤凰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与此同时,又有北魏赴西域使者回到平城后向太武帝报告,魏使往还经河西,常见北凉国人在言谈中有轻慢北魏之意。当初,北魏每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常令沮渠牧犍派出向导,护送魏使走出流沙出没的大沙漠。沮渠牧犍左右有人告诉北魏的使臣说:“柔然汗国的可汗曾告诉我们大王:去年,魏国的皇帝亲自去讨伐柔然,结果士卒和战马多染疫病而死,大军也惨败而回,不能复振。柔然并生擒了魏国皇帝的大弟乐平王拓跋丕。我们大王听后非常高兴,在国内大肆宣传。又听说柔然可汗派出使臣,出使西域各国,声称:魏已削弱,今天下唯柔然为最强。不但西域各国对魏国怀有二心,我们大王也不准备供应你们了。”北凉这些言行在太武帝看来简直是不可饶恕的背叛行为。恰好贺多罗也很快返回了北魏,奏称沮渠牧犍虽“外修臣礼,内实乖悖”。这就使得他更加确信了牧犍已经背叛了北魏,于是更加坚定了征伐北凉的决心。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宋文帝元嘉十六年)6月,拓跋焘御驾亲征,传檄各地,历数沮渠牧犍12大罪状,劝其亲率群臣远迎魏军,才是上策。沮渠牧犍不但未肯出迎,还一面遣使求救于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将军董来领兵万余,在姑臧城南迎敌。而先前北凉与南凉两国结下的仇怨,也终于等来了了结的时候。已故南凉国主秃发溽檀的儿子秃发源贺怀着复仇的决心,自告奋勇充当向导,轻车熟路,带着魏军向曾经的故国出发,使得魏军如虎添翼。

形势如此紧迫,沮渠牧犍花心依旧,在北魏大军直抵姑臧之前,他竟然离开国都,带着幸臣跑到酒泉去,找美艳的李氏寻欢作乐去了。他似乎要抓住这最后的疯狂,要给历史留下一场缠绵悱恻的所谓爱情绝唱,真是昏庸到家了。

沮渠牧犍轻弃岗位,将帅求战却找不到主帅,上下顿时乱作一团,即使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也不知为谁而战了。上下皆无斗志,一遇魏兵,都望风溃逃,哪里是北魏的对手?不久,其侄沮渠祖城、沮渠万年眼看抵挡不住,相继纳款降魏,秃发源贺又帮魏人招降了姑臧城外的鲜卑诸部。魏军乘势进军,迅速拿下了凉州、酒泉,沮渠牧犍什么也没准备,或是根本就没想着做什么战斗准备。这年9月,沮渠牧犍叫大臣们把自己捆绑起来,率文武百官5000人列班出降。北凉历39年而亡,史称“酒泉之变”。

而李氏还在离宫,正与宫女抢夺珠宝,准备逃跑。见魏兵如天兵骤至,吓得瘫软在地。拓跋焘命令,将李氏就地立斩,可怜一代红颜,死于非命。这难道是历代红颜命中的宿数吗?拓跋焘打下北凉都城姑臧,见姑臧果然水草丰茂,又亲见北凉府库充盈,珍宝无数,士民丰殷,和崔浩所讲一样,不禁叹服道:“崔公一向智略不凡,足可称奇;伊香发弓马出身,计与崔公相同,亦以为奇。”下令重赏崔浩、伊香发。却由此深恨李顺,大军胜利还朝后,拓跋焘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李顺赐死、抄家。

至此,北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方统一,而轰轰烈烈的五胡十六国也成为一个时代的休止符,逐渐地隐入历史。无论自愿与否,他们丢失了逐鹿中原的权杖,这是参与游戏的失败者们共同的宿命,历史只青睐于真正的强者。北魏帝国收拾盘存完五胡乱华的纷乱残局,也从根本上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历时135年的混乱时期,也正式开启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对峙局面。

。▲虹▲QIAO书吧▲

第51节:皇后再嫁

皇后再嫁

沮渠牧犍自缚出降,拓跋焘亲自为他松绑,且以礼待之。这使我不禁想起160年前,晋武帝司马炎与吴主孙皓相遇时的一幕,历史就是有着这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于亡国之君,有的待之于宽厚,有的待之于刻薄。全都出自于胜利者的胸襟。在此我发现一个历史的规律,从对待亡国之君的态度上,一个新生政权的强势与弱势、开国之君的自信与自卑,在初期就全部一览无余的展现了出来,而这也隐约预示着帝国的寿命。譬如西晋末年建立刘汉政权的刘渊,对俘获的晋怀帝、晋愍帝极尽侮辱,让他们穿上童仆的衣服,为他执壶敬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青衣侑酒”之事。刘渊摆出了胜者之骄态,缺少了王者应有的风范,反映的是扭曲的灵魂和小国心态。所以,刘汉国也就命祚不长。与此相类似的是金朝的金太宗,在俘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之后,让他们充陈杂役,操贱者之业,显示出小人得志,胜者傲视一切的肤浅心态,所以金朝的败亡,由此也现出端倪。相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对亡国之君始终供奉优厚,优礼待之。如太武帝拓拔焘之于沮渠牧犍,隋文帝杨坚之于陈后主等等,主要源于他们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自信,从中也折射出晋隋时代人物的气度和大国气象。

由于沮渠牧犍是自己的妹夫,拓跋焘把他带回平城,让他享受礼宾待遇,另建府第居住,有酒有肉管够,但不能随便外出,实际上等同于软禁。沮渠牧犍在北魏的屋檐下,已身不由己了,不得不收敛本性。或许意识到昨非而今是,反而羡慕起民间夫妻男耕女织的恩爱真情来,就想着今后要与武威公主过民间夫妻的平凡日子。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他痛心疾首的反思了过去自己对武威公主的所有施为,哀求武威公主原谅他。浪子回头金不换,武威公主见他真心悔过,毕竟顾念夫妻之情,况且两人还有爱情的结晶,她与沮渠牧犍育有一个三岁的女儿,这次一同做了俘虏,武威公主爱如珍宝,孩子也便成了夫妻再次和好的黏合剂,两人就这样和好如初了。

这样过了有七、八年,沮渠牧犍始终惴惴,因为北魏形势一直不稳,他随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那时,拓跋氏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比较落后的氏族阶级迅速跃入封建社会,但又保留了氏族社会的野蛮遗风,其统治和剥削都很残暴,激起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抗。相继发生了关中盖吴的起义,安定刘超的起义,接着又有吐京胡和山胡曹什浑等的起兵反抗。虽然都失败了,但拓跋焘却怀疑沮渠牧犍是奸细,因为沮渠牧犍与盖吴有过联系,而盖吴、刘超和沮渠牧犍又都属于卢水胡。时有“亡北魏者吴”的谶语,所以要把与盖吴与之相关的人都要杀掉,沮渠牧犍便在劫难逃了。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1月,有人告发沮渠牧犍父子(多半是朝廷指使的)曾毒死数以百计的无辜者,同时在他家搜出了所藏的毒药。证据确凿,看来沮渠牧犍对付自己的敌人只会来阴的。审讯之下,又在他的身上挖出来了陈年旧案。八年前,他投降北魏时,敦煌府库曾发生过一起盗劫事件,有人证明他是主谋。拓跋焘盛怒,或是假装盛怒,但结果都一样,就是立即下诏赐死了这位妹夫。

武威公主是皇妹不受牵连,她和沮渠牧犍所生的女儿也得以赦免。但沮渠牧犍的妹妹,就是他即位之初献纳给拓跋焘的、被拓跋焘封为右昭仪的兴平公主,就没那么幸运了,拓跋焘下令她自尽。由此可见拓跋焘对血缘关系的重视,这也是刚刚摆脱母系社会的鲜卑家庭的特点。孩子虽是沮渠牧犍的种,但她更是武威公主的骨血,沮渠牧犍之妹就不一样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拓跋焘对武威公主非常看重,派她去北凉和亲,虽然负有特殊任务,是北魏的谍报人员,但毕竟是嫁去为后的。这从他对待另一个妹妹始平公主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始平公主也与武威公主一样,嫁到郝连氏的胡夏去和亲,在拓跋焘灭了胡夏后,拓跋焘却把她赏给一个囚徒为妻。同是妹子,厚此薄彼,真是叫人费心猜想,或许在隐秘战线上未立寸功吧!而武威公主守寡后则迥然有异,拓跋焘见她和女儿相依为命,十分孤独。大为怜悯,便让她在朝中大臣中选择一个丈夫。武威公主便选择了左将军、南郡公李盖。李盖因为先前随军平凉,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她,所以,有这样一个机会,她要以身相许。《册府元龟》是这样记载的:“初,太武姊武威长公主,故凉王沮渠牧犍之妻,平凉州,(李盖)颇以武威公主通,密计助之,故宠遇差隆,诏盖尚焉。”李盖那时已有正妻与氏,但拓跋焘诏令他离婚,他不敢不从。虽然武威公主已是半老徐娘,且身有残疾。也只好忍痛割爱,把与氏赶出家门,和武威公主举行了婚礼。

此后,李盖官运亨通,加侍中、驸马都尉、殿中、尚书等。卒官以后,赠征南大将军衔。武威公主和李盖在北魏过着富足的生活,平凡又平静。只是在太武帝死后,李盖才慢慢失宠,他和武威长公主结束宦海生涯,回到民间,老来相伴,直到北魏末年才死去。两人生有一子,叫李惠,弱冠即袭父爵,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

※虹※桥书※吧※BOOK。※

第52节:引言

不伦之恋: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的逃生奇遇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政权被权臣高欢所控制,皇帝反成了一个傀儡。高欢执政16年,实际上是一个没有皇帝头衔的皇帝。到他的儿子高洋的时候,索性在公元550年废掉自己的妹夫、孝静帝元善见而自立,建元天保,定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国号齐,史称北齐。说起来也很是奇怪,凡历代的开国君主,无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而高洋纯粹是膏粱子弟本色,名为开国之君,却没有一点宏图之志,完全靠着父兄留下的遗产,毫无悬念的,就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上。高洋可说是历史的异数,荒淫残暴,无恶不作,而且是个歇斯底里的虐待狂,行为很是荒唐。无半分开国君主应有的危机意识与深谋远虑,这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开国之君,也为北齐的覆灭种下了前因。其实北齐的几代帝王,都是淫恶荒诞的人物,所作所为超乎常理,给历史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后世史家,多归结于家族的遗传性基因出了问题。他们崇尚暴力,对乱仑乐此不疲,又热衷于以杀人取乐。高洋是其中最典型的暴君中的暴君,动辄痛殴嫔妃。“帝好捶挞嫔御,乃至有杀戮者”。但对于自己的妻子李祖娥,高洋却十分敬重,“唯后独蒙礼敬”,言听计从,也是一桩怪哉之事。或许在残酷的血腥中,正因为有这温情的一面,才不至于使高洋冷血的人生,呈现铁板一块的暗褐的颜色。由此可见,大恶之人,偶尔也会闪现出人性之光的,哪怕是一点点。世道总有希望。

在高洋当皇帝的十年间,李祖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享尽了人世的一切荣华。可高洋死后,她的处境急转直下,受尽了凌辱和鞭笞,几乎丧命。先是被高洋的弟弟弓虽。女干,继而被包养,接着又被逐于空门,后流落长安富家为奴。直到隋朝建立,才回到自己的家乡赵郡(今河北赵县一带)。她遭遇了人世的一切苦难,甚至比苦难人的苦难还要痛苦三分。两世为人,一切都心灰意冷了,只以一个蹒跚的老妪的姿态,在北方寒冷的天空下,行尸走肉一般,熬过人生最后的黄昏。

。▲虹▲QIAO书吧▲

第53节:母仪天下

母仪天下

李祖娥(生卒年不详),祖籍赵郡平赫。史书对她的评论是“容德甚美”。其父李希宗,曾在东魏、北齐王朝任过上党太守、御史等职。李家是没有南渡的少数几支北方著名世族,重视家教,因此,李祖娥具有优良的儒学文化修养。她十几岁时,已是天生丽质,花容月貌,鸟雀见了也要多叫几声,花儿见了也会收敛起绽放的勇气。由于父亲在朝为官,她的冶容早就上了王爷们的选秀榜。就由当时的东魏丞相高欢做主,把她许配给了刚刚受封为东魏太原公的自己的儿子高洋为妻。成婚时,高洋尚在少年,对李氏十分爱重。公元545年(东魏武定三年),李祖娥生下了后为废帝的长子高殷。两年后,又生下次子高绍德。高洋建立北齐王朝后,加封李祖娥为可贺敦皇后。可贺敦为鲜卑语,由此可见,北齐王朝胡化之深。

高洋称帝以后,依照常规,是要册立原配妻子为皇后的。高洋也准备这么办,但却遭到了宗室的反对。围绕着李祖娥的册立,在大臣之间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以尚书令、领大宗正卿的高隆之和右仆射高德正为主,说李祖娥是汉人,不应母仪天下。“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宜更择美配”(《北史》卷14)。而实际上,高欢也是纯粹的汉人,只不过高欢从小投奔嫁与鲜卑人的姐姐家,早已鲜卑化罢了,高氏后人就此认为自己是鲜卑后裔。这有些数典忘祖的意味,类似于今日台湾岛上的民进党之流。而拥护最力的则是左仆射杨(字遵彦),杨是弘农望族,从汉朝的杨震(史称关西夫子)开始,代出名人,历来在朝廷影响很大。因此,杨有资格反对高隆之等人的意见,力劝高洋册立李祖娥为皇后。都是天朝子民,何辨华夷?看来杨是最早主张民族融合论者。双方各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时形成僵局。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高德正提出了一个折衷意见,咱也不立汉人,也不立鲜卑人,咱找一个具有胡汉血统的人,怎么样?于是,他就提出另立同样得宠的、“才色兼美”的段昭仪为皇后。段昭仪的父亲武威王段荣是与高欢一同起兵的亲信重臣,母亲娄氏又是娄太后的亲妹妹。哥哥段韶又是平原王、冀州刺史、司空、录尚书事,家世显赫。“德正犹固请废后而立段昭仪,欲以结勋贵之援”。

高洋看穿了高德正结党营私的居心,因此对高德正的这一建议,予以坚决否认,而采纳杨意见,立李祖娥为皇后。毕竟是少年夫妻,多年恩爱,在这一点上,高洋还是比较看重自己的初恋的。

高洋在历史上是一个矛盾人物,毁多誉少。《北齐书》说他初为帝时,简静宽和,“存心政事”,“风化肃然”。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得报高洋篡位,遂兴义师,讨伐不义。高洋不避矢石,锐身督战,宇文泰看到北齐军容严整,感慨道:“高欢有此子,虽死无憾!”于是引军西还。这算是高洋荒涎人生之中,呈现出的难得一见的一段亮色了。然而高洋的性格属穰柴之火,只燎然一阵。不久,他的膏粱本色暴露无遗,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家族遗传的精神病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剧了,性格越来越古怪暴戾。人都有两面性,而高洋的兽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认为当皇帝就是要为所欲为。“其后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世未有”。前后判若两人。

士兵只要在战场上受伤,他不让医治,而是将他们刳挖五脏,令人分食,瞬时骨肉俱尽,骇人听闻。人人恨他,人人又都不惧死,北齐兵竟成一支劲旅。因为死可以得葬,伤则尸骨无存,士兵愿死不愿生。高洋此后渐成习惯,杀人成瘾,一日不杀人,心里就不舒服。一日不烹炙活人,喝酒也觉得无滋无味。打仗时还有人可杀,平时杀谁?“帝好捶挞嫔御,乃至有杀戮者”。当然最倒霉的就是他临幸过的后宫嫔妃了,高洋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施虐侮辱她们才合适。

他大乱人伦,常常招集前皇族元氏、现皇族高氏的已婚或未婚的妇女公主们,不管是姐是妹,是娘是婶,只要是女的,稍有些姿色的,都一起拉来,开裸体大会。逼着她们褫去衣裳,躺卧榻上,任意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