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极品明君 > 第201部分(第1页)

第201部分(第1页)

“朕准备,着石亨率我大明王师,直逼朝鲜王都,替那位朝鲜国主平定叛乱,此为其一。而后,凡在过去,属我华夏故土之地,皆须归还于我大明,此乃其二。”

朱祁镇看到这些家伙都沉默,很满意,至少没有人跳将出来得瑟君子不应该乘人之危啥的。那样的人,朱祁镇在这两年里边,已经明里暗里的拾掇了不少,至少现如今的朝堂虽然不能说是他朱祁镇的一言堂,但至少大伙都是有劲往一处使。

不会在那里互相扯皮想着要争权夺利,当然有肯定是有,只不过,已然不再浮在明面上罢了,这样一来,至少朱祁镇觉得很满意。毕竟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这一点,别说是自己,就算是孔子复生也解决不了,何况孔子还不是三天两头的跟其他学派人物掐架?

“……而最终,那济州岛与对马岛,必须割让予我大明。”

听到了这话,胡濙当先开了口。“陛下,前几条,老臣觉得皆是应当,并无不妥,然这最后一条,是不是显得有些……”

“胡老爱卿是不是觉得朕如此有些过分?”朱祁镇笑眯眯地冲这位礼部尚书言道。

“这倒不是。”胡濙摇了摇头。“而只是觉得,这两座岛屿,离我中土甚远,取之,自然得着人驻扎守卫,然往来不便,天时日久,不知道会生出什么样的变故。”

杨洪在旁边却接过了话头:“胡尚书此言差矣,济州岛乃是昔日元朝之故土,我大明既代元而掌天下,当尽复旧土,故尔,济州岛归我大明,此乃名正言顺之事,”

“至于那对马岛,本不属于朝鲜,只不过是那前任的朝鲜国主李祹在位之时,从那些海寇的手中夺下来的罢了,既然过去不曾归属于朝鲜,那么我大明取之又有何妨?”

听到了杨洪的这般解释,胡濙略略想了想之后,退回了自己的位置不再多言,而朱祁镇当下便很是很净利索的拍板决定,大明身为天下诸国之宗主,是到民该给自己的属国当一当家,作一作主的时候了。

第三百八十八章 百十年之后,那里,就完全是我大明的疆域

其实有些东西杨洪没有说出来,而朱祁镇心里边很清楚这个老兵油子绝对知道,对马岛和那济州岛这两座岛屿看似不起眼,可实际上,大明掌握了这两座岛屿,就等于是多了两块跳板,上可击朝鲜,下可定倭国。

要知道,大明在太祖年间之时,就曾经受过倭寇扰我大明海疆,而当太宗皇帝朱棣上位之后,大肆造舰,虽然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下本洋宣扬大明国威,但是,却也顺势把那些海寇给清理得七七八八。

而为祸大明和朝鲜等地区的海盗,多为倭寇,而至太宗之后,大明海事偃旗息鼓,而那些海寇自然又死灰复燃,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些倭寇,可不光是一些因为活命活不下去而想在刀口讨生活的穷困之人,而恰好相反,是不少的倭国大名们为了捞外快,为了能够用上大明的奢侈品而组建的海盗舰队。

而至去岁,曹吉祥奉命组建了舰队之后,就收拾了好几伙海盗,这其中,就有三分之二的海盗背后的主子,都是那些倭国的大明。而更令人没有想到的就是,在沿海一带的海商之中,也有不少人居然胆敢与那些海盗沉疴一气,勾结海盗,袭击他们的商业竞争对手,这样的手法,简直就是令人发指。

这让朱祁镇简直就是三尸神暴跳,为了这事,险些不顾天子风仪的当场拍桌子跳脚骂人,不过,忍住了怒气之后的朱祁镇却更把这事给记在心里边。

而这一年以来,有王文和那兴安坐镇的南京,可是收拾了好几名这样声名狼藉的海商,连带还收拾了一批与这些海商有牵连的官员,这下,总算是狠狠地震慑了一番江南糜烂的官场。当然,这才只是开始而已。

而原本的京师大营的军队,已然被朱祁镇重新整编,按照亲军营的方式,将那二十三万京营大营的军队分为了五个大营,分驻京师四面,而最后的那三万人,则就驻军于那皇城之内。

而军队的编制,也按照那已经经历过战火的考验,确认了这样的编制方式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亲军营的编制来执行。一营五百人,五个营为一团,两个团为一旅,而五旅为一镇。也就是说一镇兵马为五万人。

另外,朱祁镇撤销了那蓟州镇,将其的兵马和镇守辖区与京师合拢,并且将其麾下的兵马进行了淘汰之后整编入了京师。这样连同京师淘汰下来的兵员总数就达到了将近十万人。

而这十万人,并不是说让你们不当兵了国家就不管了。而朱祁镇早在一开始,就已经下达了旨意,并且责令那些军官必须传达到每个士兵的耳中,但凡是被淘汰下来的士卒,可以获得二十两银子的退役费。只要你们愿意服从朱祁镇的分配,携带家眷前往辽东地区定居。皆可在辽东获得按人头计,每人良田二十亩。

而且房屋农具先有国家无偿供给,并且会给每户配备驽马一匹,农具若干,并且会有农学专家指导使用。在辽东地界上,正好适合马耕。

而至今,这些淘汰下来的七万人里边,已然有将近三分之二已经携家带口起启前往辽东,而且已经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已经在辽东安稳了下来。为了这个,朱祁镇可是耗费了不少的心思。

而为了完成这一项前所未有的迁徙,为了稳定民心和军心,除了朱祁镇,就算是杨洪、于谦、陈循等一干朝廷重臣也费尽了唇舌,呕心沥血。

而被朱祁镇任命为移民监察使的孙继宗这位锦衣卫指挥使,也几乎跑断了腿,光是抓捕那些胆敢吃拿卡要的小吏和官员,就不下百人。

而报到朱祁镇的跟前时,向来被朝中的文武大臣认为已经变得仁义慈善的朱祁镇冷着脸大笔一挥,百多官员小吏,就全在那午门外,尽数斩之。一时之时,天下都不由得为之一栗。

而再也没有谁敢在明里暗里对这项移民工程加以阻挠,虽然有不少的科举录取者不愿意去那样的苦寒之地当官,可是经不起朱祁镇的蛊惑,更何况,朱祁镇新科举里边,可是还有不少的专科学子。

这些人倒不像那些嘴叨的家伙一般,唧唧歪歪,不情不愿,而且他们比起那些成天耍着折扇流连于勾栏狎妓吟诗的传统读书人更多了几分的实干和勤恳。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人的出现,才使得数万退役士卒连带他们的家人近二十万人的迁徙这才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折和偏差。

而且那些目前已经在那辽东定居下来的百姓们,虽然对于新环境的寒冷有些不适应,但是,那肥沃的土地,还有丰饶的产出,虽然只有一季,却也足够他们的一家的支出还有富用。

更何况,这些土地,十年之内免收税赋,二十年内之收一半的税赋,这样的好消息,好政策,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若不是当初朱祁镇这位大明天子亲自进入了军营向着这些即将退伍的士卒承诺,怕是说出来,还真没有几人能够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

而现如今,有一些原本不愿意离开的退役士卒,也在那些先期过去的退役士卒们的联系人劝说之下,已然动了念头,所以,这股子移民潮,还会持续下去。

而且,朱祁镇当然乐观其成,很希望把人口均摊过去,让原本人烟稀少的辽东地区,变得热闹起来,让那里,不再是荒蛮之地,而变得我大明百姓的乐土。

而且大明百万军队,还有那些卫所,这些已经渐渐的与平民没有多大区别的军户,同样也是朱祁镇想要下手的目标。因为这在大明建立之初所设置的卫所,到了今天,早已经失去了其军事作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