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极品明君 > 第75部分(第1页)

第75部分(第1页)

砖茶含多种人类必需的维生素和稀有元素,特别是茶碱的含量较高,长期生活在牧区、高原、缺水、无蔬菜的少数民族以捣碎的砖茶兑奶熬制成奶茶饮用,对于以肉食为主的群众,可以去膻化食、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等,奶茶渣用来喂大牲畜,避免由于缺水、疾病和饮食习惯的原因,人畜肠胃鼓胀而死。因此,在牧区有“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而再加上朱祁镇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生生把那伯颜贴木儿忽悠得一愣一愣,让伯颜贴木儿确信他真有本事开启本该在去年就进行的茶叶边贸,所以,这才是伯颜贴木儿答应朱祁镇进行贸易往来的最主要原因。

而朱祁镇之所以留下那大同镇镇守太监而不杀,这里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家伙虽然是大同镇守太监,但是其手中却握有大量的茶叶供应资源。

这个消息,还是那位宣府镇的锦衣卫千户尹左初悄然禀报朱祁镇的,这位大同镇守太监贪婪无度,但是却也敛财有方,他在大同镇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不是白费的,手中明争暗抢,巧取豪夺,掌握了大量的茶叶供应资源。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财力,可以算得上是天下外镇宦官之中数一数二的,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一甩就拿出二十多万两银子给自己继子去宣府搞贸易,再抬屁股又能掏出二三十万两银子来送给朱祁镇以表达自己诚惶诚恐的认罪态度。

而掌握了这个情况的朱祁镇一开始怒火万丈,两眼恨的都快瞪成红眼病了,恨不得把那郭顺手里边的一切都捞过来。不过幸好那袁彬从旁提醒了朱祁镇,现在,不是杀鸡取卵的好时候。

毕竟,朱祁镇如今不是大明的天子,掌一国之社稷的皇帝陛下,而只是一位太上皇,如今,也不过是督宣府边镇的文武治事。手要是伸到了宣府以外,那就实在是太惹人瞩目了。

重要的是,怕是那些原本站在朱祁镇这一边的文武大臣们也会随之而警惕起来,甚至很有可能为了防止朱祁镇的势力的扩张与膨胀,转而与那恨不得置朱祁镇于死地的朱祁钰联合起来。

因为,谁都害怕再次发生像是靖难之役那样的事件,那不仅仅只是皇权之争,那是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所以,大臣们到时候肯定不会站在朱祁镇的这一边。

甚至提前扼杀这种可能性,那样一样,对于朱祁镇而言,绝对是噩耗。

而留着那郭顺的命,让这位在大同边镇权势熏天,而又拥有着雄厚的资源实力,但是又有把柄让朱祁镇牢牢捏住的镇守太监,那样的话,等于是朱祁镇能够向那大同边镇暗中伸手。

如此一来,朱祁镇的势力就能不显山不露水地向外扩张,而且,通过严顺之后,获得资源,同样也能够让朱祁镇在与草原打交道的时候,获得更大的优势和更加的话语权。

因为,作为来自未来,拥有着后世的记忆,时时关注着国际时事要闻,军事天地等等玩意的朱祁镇所考虑的草原战略,不光是军事,同样还包括着经济。

经济战略的可怕性不亚于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只不过时效长,发作期缓慢。但是,其中所带的伤害,甚至会超过战争所能带来的影响。

只不过,经济战略对于一穷二白的游牧民族,只能属于是一个辅助战略。但是,采用经济手段不仅仅能够起到破坏作用,还能够获得极丰厚的利益,这样的好事,凭啥不干。

想通了的朱祁镇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所以,才暗中遣出了自己的心腹,而且同时还是国舅的钱钟悄然前往大同,去秘密会见了郭顺,告之了他,朱祁镇这位太上皇的意志。

而郭顺不是笨人,不然也不可能十年之功,搜刮到如此丰厚的暴利,不但在大同只手遮天,还能把生意扩张到甘肃镇,披着公家的皮,干着私人的生意。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说,郭顺完全有资格成为跨国集团的CEO。

听到了那钱钟传递来的太上皇的意思,以及信息,郭顺也暗暗盘算了一遭,最终郭顺发现,自己就算是不站到朱祁镇的那一边,自己的下场怕是十有八九也比严顺他们好不了多少。

毕竟,那继子郭瑞就在太上皇的手里边,随随便便地,想要拿捏自己的把柄,完全可以整得出来,甚至把自己给整得抄家灭族都有可能,毕竟,郭顺很了解过去的朱祁镇,而现在的朱祁镇,已经让他觉得自己不能再按过去的思维模式去对待。

而如果自己愿意站到朱祁镇的一边,为其效力的话,只要朱祁镇不失言,到那,自己在大同的位置仍旧十分的安稳,而且,虽然今后或许赚的钱少了一些,但是有朱祁镇这尊太上皇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很多自己以前提心吊胆做的事情,就不需要太过担忧了,这样能够活得更加地滋润。

所以,只考虑了一整夜,郭顺就做出了一个最佳的选择,决意投效朱祁镇,为其驱使。而朱祁镇交给他办的第一次事情,就是对他,甚至对甘肃边镇都是极为有利的事情……

第一百六十四章 草原乱起

至土木堡之战之前,朱祁镇就已然下旨着令甘肃边镇的三个茶马市一律关停歇业,而土木堡之战后,大明大败,之后,天子更替,北京之危,边镇糜烂……一桩桩一件件的不得了的大事。

所以,茶马市一直处于关停状态,虽然在民间,仍旧有不少不怕死的商贩悄然地贩运着茶叶以获暴利,但是,相对于瓦剌的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满填补瓦剌的需求漏洞。

而朱祁镇与瓦剌协商约定,重开宣府之边贸,那么,甘肃镇那三个茶马市屯集下来的三百余万斤茶叶便有了着落。毕竟这三百来万斤的茶叶已经向那些茶商和茶场场主支付了钱款的,现在却积压在此,不能转变成大明最为重要的军需所用的马匹,这让大明各边镇都很着急,也很郁闷。

中原不是边塞,养马之地少之又少,而大明的军队需要拥有强力的机动力量,那么,马匹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军需。而至去岁以来,大明京师的三大营包括一连边军精锐共计二十万众毁于土木堡下,光是这一战,损失的马匹数量就高达五六万之巨,这里边当然还包括挽马之类的。

这还不乱瓦剌鞑子在木土堡之战后,在大明边镇肆虐给大明宣府边镇所带来的重大损失。可以说,保守的估计,宣府边镇的马匹现如今不超过七千匹,战马之数不超过三千,因为之前已被京师抽调去了近五千匹战马,所以需要补充至少一万到一万五千匹马匹,才能让宣府边镇的军队能够保持足够的机动力,还有足够数量的机动部队来防守这长达一千余里的边境线。

大同镇也同样有着不小的折损,同样也需要大量的战马补充。如果真的能干成,等于是实实在在地加强了边镇的防御能力。至少,有了太上皇这尊大神在,朝廷那边也不会说什么。

更何况,这些茶叶不从甘肃边镇流出,而是通过朱祁镇之手,经由宣府边镇与那瓦剌进行贸易,这样一来,朱祁镇也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只管宣府之事。

而一旦贸易开启,那将会给宣府边镇带来繁荣和极大的利益,毕竟,朱祁镇肯定不会放任任何一个家伙不交税就想发财,而收获的税赋,将会用于宣府边镇的招募军卒,重整军备等一系列的工作。以使宣府边镇再复往日生机。

一句话,朝廷严令停止了甘肃边镇的茶马市,但是经由朱祁镇之手,可以借尸还魂于宣府。宣府得利,甘肃也得利,大同亦得利,利润均分,三镇皆受益,这样的情况之下,怕是谁也不好意思再跳出来反对。

罗亨信这位老谋深算的宣府巡抚听到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稍稍动动脑筋都能反应过来从这其中所能获得的巨大利益以及好处,焉能不激动?

一句话,有了马,宣府镇的军事防卫能力就能获得极大的提高,边防安稳了,百姓们才能安心地劳作,宣府也才能重新恢复繁荣,恢复了繁荣,税赋才能获得增长,增长的税赋,能够使得宣府的边防力量获得增长,完全能够达成美妙的良性循环。

“如今,那三所茶马市的屯集边茶,正在运往我宣府,最快十日,最慢也就是半月左右,第一批五十万斤边茶便可至我宣府。”朱祁镇笑着颔首道,目光扫过眼前诸人,没有一个不呼吸粗重,两眼放光的,要知道,甘肃边镇可是靠这桩贸易肥了无数的官员,如果,挪到了宣府,加之太上皇之前所作出的承诺,他们虽然无法去插手这桩大生意,但是,却仍旧能从那商社里获得足够的利益分红,想想都觉得脸热心跳不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