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 第24部分(第1页)

第24部分(第1页)

军委的心。毛泽东时时关注华东战场。他提醒陈毅、粟裕:忍耐、忍耐、再忍耐。遵照中央指示,华东野战军主力主动后撤,等待时机。这一行动,果然迷惑了蒋介石,他看到我军后退,认为我军攻势疲惫,无力决战。蒋介石亲自赶到徐州、济南部署兵力,并下令各部跟踪追剿华东野战军。

战场上的僵局就此打破,汤恩伯终于未能按捺住性子,机遇立功讨赏,一改此前稳扎稳打的战法,等不及各友邻兵团统一行动,就贸然发动进攻,矛头指向华东野战军指挥部。

汤恩伯之所以敢于发动进攻,是仗着有整编74师,是全美械装备,作战凶猛,机动性强,官兵素质在国民党军中堪称一流,是老蒋的精锐师,师长张灵甫更是蒋介石的宠信。自从内战全面开始后,整编74师就是急先锋,先后攻占华东的几个重要城市,气焰嚣张。国民党内部有“有十个74师,就可以统一中国”的说法。张灵甫向来不把共军放在眼里。华东人民解放军早就想灭掉张灵甫的嚣张气焰,他们一听说马上要打整编74师了,个个摩拳擦掌,一场恶战就要开始了。

汤恩伯以整编74师为骨干,整编25、83师为左右两翼配合,飞速向我部所在地突进。陈毅、粟裕一直关注74师动向,不可否认,74师进展神速,对于华东野战军威胁很大。而且74师光友部队就有十多个师,距离都很近。74师进展神速,对于华东野战军威胁很大。而且74师光友部队就有十多个师,距离都很近。74师本身战斗力超强,一旦华东野战军与其交火,如果不能短期内获得胜利,处于胶着状态,境况就会非常危急。粟裕从情报部门截获的相关信息,得知汤恩伯命令正比昂74师攻占坦阜,他认为有利战机出现了。他提议抓住整编74师态势孤立突出,骄横轻敌的弱点,利用士兵欲与74师一较高下的气势,一改我军先打弱敌的传统,迅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攻其不备,歼灭整编74师。

这是一次险中求胜的战役,陈毅十分赞成,中央希望能够发挥部队作战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华东野战军指挥部作出决定,于百万军中去张灵甫首级,部署五倍于74师的兵力进行围歼,四倍于74师的兵力担任阻援任务,誓死一战。

第二天,华东野战军权限发起攻击,经过1天激战,将74师合围于孟良崮地区。74师遭遇到华东野战军的正面攻击,而且它的左右两翼友邻部队在野战军攻击下向后撤退,自己陷入孤立无援境地。74师到这时候,才明白了野战军的战略意图,也明白了华东野战军吃掉自己的决心。张灵甫已有撤退之意,无奈华东野战军以双腿赛过汽车的速度,占领74师撤退的必经之路,彻底断了他的退路。张灵甫只得硬着头皮作战。

蒋介石听到自己的王牌军陷于重围,立即由南京飞到徐州督战。不过,蒋介石还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他一面严令张灵甫固守阵地,以74师为中心,死死拖住敌人;一面紧催10个整编师火速向孟良崮靠拢,内外夹击,实现反包围,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结束山东战事。这样一来,张灵甫根本是毫无退路,只得豁出去,盘踞孟良崮,等候援军。

华东野战军几乎也陷入了毫无退路的绝境,它们面临的形势十分险恶。战争不能再拖,我军必须迅速解决整编74师;还要挡住增援之敌,为歼灭整编74师赢得时间。张灵甫的援军离这要战场孟良崮不过一两天的路程,为此,陈毅、粟裕都到了第一线督战,率领部队冲锋,力求歼灭74师,活捉张灵甫。

华东野战军目的明确,方向清晰。有了指挥员的一线督战,士气高涨,5月15日,我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张灵甫此时差不多到了山穷水尽的最后关头,兵力不济,步炮火力不足,投补给极其困难,人员、马匹完全暴露在对方的战火之下。但张灵甫依旧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孟良崮战役激烈的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罕见。

野战军以死相搏,志在必得的劲头把张灵甫逼上绝路。张灵甫在最后时刻,频频向各方呼救,蒋介石严令各路援军,甚至发出了死命令:“如有萎靡犹豫,逡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必定以畏匪避战,严究论罪不贷。”

蒋介石先后命令出动飞机493架次,进行侦察,轰炸扫射和空投支援,都无济于事。增援最快的整编25、83师与74师相距仅5公里,炮弹已能打到孟良崮,却依旧在占线前沿徘徊。国民党部队每次实战,临到最后关头,还是考虑自己安危,裹足不前。张灵甫万万没想到,以自身强大的实力,会在周边十万援军中坐视被歼。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以伤亡一万多人的代价,歼灭整编74师3万多人,击毙隐藏在山洞内的张灵甫。这次战役的胜利,重创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迫使其暂时转入守势,同时有力配合了陕北及其其他战场的胜利攻势。

在国民党重兵环伺下,华东野战军迅速撤离战场,令蒋介石再决一战的计划落空。全歼整编74师,在心理上给其沉重一击,蒋介石曾经坦言,孟良崮战役的失败是内战以来最心痛、最惋惜的一件事,是无可补偿的损失。至此,国民党在山东的攻势暂时告一段落。

张灵甫作战之骁勇是公认的。早年,对日作战中,张灵甫在战火中断了一条腿,孟良崮战役后,野战军最后从死人堆里找出一具装有假肢的尸体,得以确认其身份。对于张灵甫的死,当年国民党方面为了稳定军心,曾大肆宣扬张灵甫是“杀身成仁,为党尽忠”,蒋介石更在其《痛悼74师檄文》中说该师“饮水断绝,粮弹绝尽,全师孤立,四面受敌,即在阵地相率自戮者计有师长张灵甫等高级将领20余人,悲壮惨烈”。

怪事有一桩

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持续动荡不安。国民党接收了大量的日伪资产和美军的剩余物资,一下子就壮了!有钱了就容易滋生腐败,没钱到哪腐败去。对不期而胜的抗战,国民党没有充分准备,多少有些爆发的感觉,有了钱不知道怎么用,甚至不知道怎么接受战后物资。国民党里头很多人贪污,弊端百出,民怨四起,国民党的官员做得就是激化矛盾,全无形象可言。国民党统治区,怪事有一桩,物价只会往上涨,这样国民党因抗战胜利而得之不易的威望和信誉迅速有高峰降至低谷,直接影响到国民党执政的稳定性,失人心者失天下,这也是国民党失败的伏笔。

抗战初期,青年学子满怀热情,纷纷准备复原,后方学生悦动一时较为沉寂。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后方各大学逐渐强化党化教育,和共产党争夺学生。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没有放松教育,各地的高等院校数量不少。共产党以严密的地下组织为骨干,加强学生工作,提出一套切中中学生思想命脉的方针。抗战胜利不久,国共武装冲突接踵而至,引起社会各界的不安。1945年底,昆明各大学生自治会组织多次时事演讲,而国民党对于学潮的残酷镇压,令社会各界人士强烈不满。

从1945年抗战结束到国民党失败退居台湾,短短几年时间,国内局势急剧变化,国内经济也走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历程。虽然国民党在战后提出经济恢复与重建计划,但政治经济环境的动荡,计划没有办法付诸实施。

经济部为国民政府主管经济的部门,抗战胜利后,宋子文的主要工作即为恢复经济与重建。宋子文也算是哈佛经济系的高才生,本以为这哥们为拯救国民党经济而生,却在现实中不断碰壁,不过一年多,他就在黄金暴涨、经济失控的危机中下台。

国民党时期的经济,根本就是一堆烂摊子,物资供应不足,财政收支严重失衡,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抗战以后,工商业经济的恢复与重建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和沿海城市,农业经济的灰度与重建收到国内局势的决定性影响。大规模战争对生产环境的破坏,征兵拉夫对劳力的占用,沉重的赋税负担,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极为不利,不在国内营造一个和平环境,任凭你再牛的专家恐怕也是无力回天。

国民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决不了物价飞涨的问题。非÷凡⌒奉¨獻′1945年抗战胜利物价跟1937年相比上涨了9400倍。

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面值最大的货币是国民党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金圆券,单张60个亿,一张钞票六后面九个零,60亿的钞票,他印了多少张呢?360多万张,360多万个60亿,你算算得多少钱,电脑能崩溃了,算这个数,360万个亿,60亿能买什么,据说能买100多粒米。所以物价涨了10多年,老百姓受不了。这物价暴涨,吃一碗面,一碗面条早上起来卖40万,到晚上再卖120万,一天的物价调7回。

剧烈的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老百姓宁可用冥币,也不愿用国民党发行的货币。在国民党统治区,尽管国民党政府禁止金银、外币流通,强迫人民将手中黄金等值钱货兑换成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但是并不能阻止金银、外币的广泛流通。实际上,金银、外币已经取代了金圆券,直接拿来交易。在乡村,由于银元、铜币都是不足额的货币,老百姓干脆实行原始的物物交换,粮食、布匹在许多地方成为市场交换的等价物,完全回到了远古时代。

国民党货币不值钱,招致外国货币蜂拥而来。除了美钞、港币广为流通外,英镑、法郎、新加坡币、越币、葡币、印度卢比、缅币等各式各样的外币,听过名字的,没听过名字的,几乎周边国家和华侨较多国家的货币在中国市场都能见到,当时的人也算是大开眼界了。

由于经济恢复与重建的困难,国民党曾经对美国寄予很大的期望。宋子文以知美和亲美着称,战时曾经在美国从事争取支援的工作,战后自然也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援。可是国民党战后混乱的局面让美国人不敢再往这个无底洞里投钱了。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在1948年陷于崩溃。财政、金融、工商、农业样样都问题百出。多米诺骨牌效应,政治影响军事,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国民党的统治从内部看,就已经是命悬一线了。经济危机不可缓解,引起社会危机的不可缓解,最终导致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总崩溃。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离开中国之际,无不惋惜地对国民党的将领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是廉洁,以及廉洁换得的民心。”

3攻守易置,山河易主

东北线额相

全面内战爆发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实力悬殊,我军前期作战,作风稳重。毛泽东曾经对于战争全局有过这样的定位:对外战争必须打持久战,拖垮敌人;对内战争当速战速决,解决敌人。国民党军队战争目标与手段极不协调,导致出现大量战略失误,屡战屡败。

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心理变化是复杂的,他们由战初对战争前途的自信,对中共的傲慢与轻视,转而为中共战斗力和战绩所震撼,战场形势的不容乐观使得战斗士气极为低下。并且国民党内矛盾重重,党派纷争不断,国际援助无法取得突破,危机不断。我军坚持不重失地,重视消灭有生力量的战略战术,逐步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态势。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后,我方适时主动地在中原战场发动了战略进攻,从而由守势转为攻势,实现了战争进程的重大转折。

在国共双方的军事较量中,东北具有代表性。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战后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大规模调兵首先进驻东北。蒋介石则将兵力部署的重心放在江浙等富庶地区,准备从苏联红军手中直接接管东北。当然,东北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工业建设又比内地发达的一个区域,许多国民党将领也想在苏联部队击退日寇侵略者之后,分到一杯羹。

东北地域辽阔,国民党在东北有7个军20万人,加上特种部队和地方不对,总共不多40万人。经过战争的消耗,国民党在东北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多数城镇只能以团、营为单位守备。而且国民党在关内作战不力,兵力受到牵制,一时也无法向东北大举增兵,只能依赖东北现代交通特别是铁路交通较为发达的优势,将部队集结在交通要点,随时机动增援,弥补兵力不足的窘境。

四平位于南满平原的中心,联结三条铁路线,是东西南北满间的交通枢纽,为国民党军从沈阳北上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的要地。在国共和谈时期,我领导人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东北,少打仗就少打嘛。后来共产党认识到,和谈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力求死守四平。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坚持打阵地防御战,这种情况在遵义会议后的共产党的历史上几乎没有。

我军在东北战场并不占优势,在国民党对我南满根据地最后一次进攻击退后,林彪审时度势,认为在东北发动反攻的机会已经到来。林彪立即部署,主动出击,实行连续攻势作战和规模日益扩大的歼灭战,希望通过一个大逆转,改变东北战局。当时正值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南北联系将被阻断,长春、吉林态势孤立,东北防御体系将不复完整。国民党吸取以往经验,行动较为谨慎,东北民主联军未能捕捉到战机,此时四平久攻不下,攻势已经明显疲惫,难以为继,在国民党南北逼迫之下,态势显得更加不利。中共对于城市攻坚战没有太多的经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林彪果断决定停止攻击。

此后,林彪更多地坚守其得心应手的运动战术,我军更多地发动攻势,东北战局果然发生了重要变化。四平战役结束后不久,东北成为中共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位居全面优势的战区,国民党军在东北只控制十分之一不到的地域,兵力大部退至铁路沿线极少数城市,完全处于守势。国民党内部甚至有人主张放弃东北,在关内集中兵力。蒋介石认为,放弃东北则失去了华北的屏障,必将影响到全盘战局,不断往东北派遣兵力,还对原有部队进行全面改组,新编部队战斗力不高,老不对被拆开,严重影响作战,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已经显示出颓败之势。

三军进中原

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进入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刘邓部队渡河南进的行动,吸引了国民党从鲁中前线调出4个整编师增援,此外,国民党从其他各地调动部队,集中8个整编师,准备围歼刘邓部队,或者将他们赶回黄河以北。刘邓部队因为连连作战,已经感到疲惫,大别山区路途崎岖,中原地区河流不少,还有很多是黄河泛滥区,战争很受环境影响。当时正是酷暑时节,还经常多雨。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不利于快速行动;天晴时,烈日当头酷暑难当,沿途缺乏补给,刘邓部队行进得十分艰苦。

正好让国民党对刘邓大军捉摸不定,他们以为该部队是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只得南窜,就跟在刘邓屁股后面,在前方也不重兵布防。直到刘邓大军走出泛黄区度过沙河,国民党部队才发现刘邓大军的战略意图。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刘邓部队都是轻装前行,对于紧随其后不过几十公里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