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连贝利的球衣都是便宜货了!”中年油腻男看了新闻之后就直接感叹了起来。
周边的几名陌生人也拉长了脑袋,好奇地看了过来。
“贝利球衣:15。775万英镑,这才多少钱啊?”中年男立即换算了起来,“大约25万美元,也就是150万人民币?逊爆了,罗武用过的球直接是1000万人民币,贝利他老人家要哭晕在厕所了啊,嗷呜~他老人家要是知道了,估计要把球王的名号让给罗武了,名不副实啊!”
“哈哈!这都行。”旁边的一个家伙忍不住笑了出来。
贝利这件球衣可不是普通球衣啊。那是1970年世界杯决赛的球衣。身穿10号球衣的贝利带领可能是世界杯历史最强的一支巴西队以4:1比分大胜意大利,拿到了个人第三座世界杯。
2002年,佳士得拍卖贝利那场比赛所穿的球衣。球衣的原主人是那场比赛意大利的主力后卫罗萨托。比赛结束后,罗萨托狂奔50米,抢先和贝利交换球衣,得到了球王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的纪念。
这件球衣佳士得一开始的估价是3万到5万英镑。最后的成交价远远超过了佳士得的估算。
但巴西方面对这件球衣的真伪有一定程度的质疑。当时的国家队主教练,也是贝利曾经队友的扎加洛表示他收藏了贝利在这场比赛上半场穿的那件球衣,而巴西当时国家队体能教练阿德尼洛表示自己收藏了贝利在这场比赛下半场所穿的球衣。
佳士得则否认了巴西方面的质疑,称其团队已经聘请了专家对这件球衣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包括球衣的质地甚至污渍,和1970年世界杯决赛录像作了对比,确认这件球衣的真实性无误。
但25万美元是不是太少了点?
也难怪中年男一直在摇头了。
但这个拍卖的球衣已经载入史册前五了。
排名第四的是一个足球奖杯,现存最古老的足总杯,47。8万英镑(75万美元)。
2005年,英国著名拍卖行佳士得拍卖了目前现存最古老的足总杯。最后当时还在英超的伯明翰队老板,同时也是英国著名成人用品商店ann&summers老板戈尔德以47。8万英镑(75万美元)的成交价拍下了这座奖杯。
1871年足总杯创立以来,150年的历程中先后一共有4座奖杯,而戈尔德拍下的这一座足总杯是当时唯一一座在市场上流通的足总杯,在1896年到1910年间作为正式的足总杯使用。
出生于上世纪1930年代的戈尔德童年经历了二战,成长岁月中见证了英国如何击溃了纳粹德国的侵略。对于自己为何高价拍下这座足总杯,戈尔德解释:“德国人可能比我们赢了更多的世界杯,但我无法忍受代表我们英格兰足球传统的足总杯也流到国外,既然政府和足总似乎都没有意向保护这座珍贵的奖杯,那我觉得拍下这座奖杯是我的责任。“
还是英国人会玩。
排名第三的自然也是英国人玩出来的。
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的规约,价格是88。1万英镑(146万美元)。
1857年建队的谢菲尔德fc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俱乐部——尽管这支球队已经搬离了谢菲尔德,目前坐标更接近德比,而且所处的联赛级别不过是英格兰第8级别。这个俱乐部的历史档案里收藏着现代足球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赛规则之一的《谢菲尔德规约》。
2011年,谢菲尔德fc为了筹集俱乐部经费,委托苏富比拍卖行拍卖该规约,最后以88。1万英镑的价格被一个私人收藏家拍得。当时谢菲尔德fc的主席蒂姆斯透露:“这次拍卖吸引了很多国际卖家,体现了我们足球运动一个半世纪从英格兰走向世界的轨迹。”
这部规约包含了谢菲尔德fc于1857年初创的许多现行足球规则雏形,包括角球,横梁,间接任意球,界外球,门球,以及禁止手球,禁止粗野犯规等等。
不过这部规则相对于现行足球规则还是宽松许多,其中明文规定:“虽然抱摔与绊人在任何情形下都应该被禁止,但比赛中允许推人。”
排名第二的就是中东土豪玩的了。那是2006年的世界杯决赛签名用球。
2006年世界杯决赛,官方使用了20个用球,其中的一个用球在当年11月经由苏富比拍卖行拍卖,最后由卡塔尔王室方面以240万美元的价格拍得。这个足球有意大利全队签名的决赛用球摆在了阿斯拜尔足球学院的陈列室里,为12月的卡塔尔多哈亚运会献礼。
至于排名第一的?
又变成了球衣。
那是赫斯特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决赛的球衣230万英镑(大约360万美元,2300万人民币)。
1966年世界杯决赛,赫斯特身穿红色长袖英格兰队服在温布利连进三球击败西德是英格兰足球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件古典的红色长袖队服,随着其主人被授予爵士爵位,成为了英格兰足球荣誉的标志。
赫斯特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世界杯决赛上演帽子戏法的球员。
2000年,佳士得代理拍卖了这件球服,以9。175万英镑卖出,2008年,这件球服再次拍卖,被海外投资者拍下,价格到了100万美元。2010年世界杯时,这件球服在伦敦的哈罗德百货展出。由于卡佩罗带领的英格兰队在这届世界杯中表现不佳,愈加推动了公众怀念那个英格兰足球的黄金年代,这件球服的价值水涨船高——最后球服以230万英镑的价格再次拍出……
这是世界上最贵的球衣。
而罗武的足球论价格可以排在第二,如果是足球这个物品?那就排在第一了。
“牛逼,太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