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瞬即至,腊月戊寅这一日很快就到来了。
在这一日到来之前的三日,汉中军与成都军双方都如约在阴平县周遭落位。汉中军一方驻扎在阴平县东,成都军一方则驻扎在白水与羌水合流的川口,双方相隔在八十里左右。然后以一个极为谨慎的速度,每日十里向前推进,以确保保留体力,不中对面埋伏。而等到这一日,双方仅仅相隔四十里,会战也就不得不进行了。
其实对于约战这件事情,张光等人是带有疑惑的。所谓兵不厌诈,自从宋襄公渡河被半渡而击后,战场的指挥艺术发展了近一千年,已经越来越接近于一种算术与骗术。为什么李雄要设法违背这一原理,不率兵袭击,而是要主动约战呢?
但等出了阳平关,在莽莽群山中穿行之时,张光很快就明白了原由。
在剑阁到汉中这一代的山路,实在是过于险峻难行。山谷之间的宽度,通常窄时不过十数丈,宽时也不过百余丈。一旦有军队从中前进,根本难以隐藏踪迹,极其容易被斥候发现。而若在其中筑城,往往只需要防御河谷一面,只要囤积物资得当,只需要几百人,就可以拖住万余人很长一段时间。战术上常用的所谓奇袭,往往难以起到作用。
在这种情形下,想要改变战争双方的态势,是极其困难的。偷袭根本是毫无意义的选择,主动攻城也难以取得战果。要想取得战果,只要冒着巨大的地形劣势进行攻击,或者就是双方都有改变的意愿下,进行正式的约战。
此时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如此,阴平城建立在白水河谷中最宽阔的一带,最宽处有两里,长十余里,可开垦农田上百顷。但是一旦离开阴平城往东,弯曲的河谷赫然收窄,河畔仅仅能容纳十余人并排通行,穿过城前的一座名叫前山的大山,河道宽了一些,但也不过是一百余丈。能容纳两三百人正面接战,就是极限了。
张光见此情形,觉得这里战线逼仄,却不至于逼仄到不能展开战线,可以容纳带来的士卒,正适合战前背山列阵的计划。于是他当机立断,就在此处上山立旗,然后其余步卒在山脚下列成一条长蛇阵,等待对方到来。
前几日阴平还在下雪,今天雪停了,太阳也升了起来,而放眼望去,河谷两侧白亮亮的一片。而白雪之下,是无数青翠的松柏,绿白相间,朝天挺直而立,让人感慨起生命的倔强与坚韧,看到这一幕,出战的士卒们也觉得不怎么寒冷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成都军第一次出现在汉中军的眼前。
先是十余名骑兵出现在对面山头的曙光之下,隐隐约约。他们在山头打量了片刻,很快就又撤了下去。又过了两刻,狭窄的山谷中出现了嘈杂的脚步声,就好似冰冻的河流开始重新流淌,接着是闷哼般的牛角之声。
张光等将领闻声起立,向着对面那座山的山脚处看去。一股黑潮出现在蜿蜒的河谷中央,密密麻麻地朝汉中军对面的山脚下奔来,最后止步在距离汉中军一里处。
这些人身穿青黑色的甲衣,头戴着特制的风帽,一手握着环首刀,一手套着藤盾,高举青底白边的成字大旗与李字大旗。一队队人马以极快的速度与极高的默契从中穿梭,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完成了列阵。各部相次如堵,都朝着对面的汉中军阵地。
到最后,对面的士卒们忽然呼喊起来,随之如波浪被劈开一般,分出一条小道出来,从中间飞快奔出百余匹快马。这些马儿并不像陇上大马一般高大,腿脚较短,但膘肥体壮,在山路上比较灵活,这使得他们很快奔上了对面山头,当头的一人手持一面旗帜,当众奔至最高的悬崖处,然后突然立马。马儿被拽紧辔头,立时腾起前蹄,那马上人高举幡旗,借助马蹄落地,猛地将旗杆插入雪地里,其余人等随即跟上。
这幡旗极高,有三丈之高,在山岚之中,幡旗迎风招展,现出其中的四个大字:“太平真君”。
见到这面旗帜,识字的汉中军军官不禁发出一阵短暂的哗然。而对面的成都军已经欢呼起来,显得斗志昂扬。
张光见状,眯着眼睛对魏浚等人说:“这些贼子真是好大的口气!元帅尚且从来不这么自称,贼子竟然已经用上了!他们哪来的资格?”
不料杨坚头深吸了一口气,纠正道:“不要轻视,这可是青城山的道幡!”
甲子年与太平真君之谶,是自张角时期就一直在流行的东西。当年曹操父子能够改朝换代,统一北方,一直离不开太平道和天师道两大道教的支持。只不过在经过魏晋更替之后,或许是百姓仍旧不满吧,这图谶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再度发达起来。
虽然这些年来,孙秀旧事重提,将其流行于洛阳。但事实上,当年天师道兴起于巴蜀,太平真君之谶一直在其中流传,论深入人心的程度,要远远多过其余地域。要知道,当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便是在巴蜀开创天师道,他先在鹤鸣山悟道创教,随后布道于二十四山,最后坐化飞升于青城山。
换言之,青城山,即是整个天师道的圣地。虽然在随着第三代天师张鲁北迁之后,其权威有所减弱,形成了东海、巴蜀、洛阳、江汉四大祭酒统领四大教区并立的局面。可巴蜀才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教区,也有着除去天师本人之外,对于图谶的最高解释权。
虽然东海大祭酒孙秀声称,刘羡是传说中的应谶之人,并且流传甚广。但一来,刘羡本人极其厌恶天师道,平日从来不谈什么鬼神,更别说在此基础上承认自己是太平真君了;二来孙秀自己本人的风评也较为败坏,天师道四大祭酒之中,名声最坏的便是孙秀,让人怀疑他的用心;三来,孙秀自己也在图谶中声称过,不经历天师道洗礼的太平真君不是真正的太平真君,而刘羡确实没有经历过。
如此一来,刘羡的太平真君身份,在部分天师道信徒眼中,就有着相当的怀疑了。相比之下,青城山大祭酒范长生,德高望重,由他所亲自出面支持宣扬,老子后人李雄是真正的太平真君这一说法,才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刘羡本人既然厌恶天师道,他本人招揽的大部分将领,也大多如此。特别是如张光等人,在孙秀麾下吃够了苦头,怎么还可能相信什么天师道呢?虽然觉得太平真君这个名头响亮,但也没有真当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