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轻摇羽扇,神色沉静道,“陛下,王尚书,老成谋国,确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法子。然而,杀之,利弊皆显。”
诸葛亮并没有停歇,而是继续缓缓开口。
“利,正如王尚书所言,当可自此一劳永逸。”
“可弊,同样不容小觑。其一,杀降杀附,恐寒四方归附者之心。今日陛下可杀欣然来朝的玄烨,明日其他藩属首领,谁还敢轻易入洛阳?”
“其二,玄烨在满清内部威望甚高,若骤然杀之,其部族未必能顺利消化,恐生变乱,反耗我军力国力。”
“其三!”
诸葛亮微微一顿,方才继续开口道,“陛下既已戏封其‘洛阳舞王’,只怕不久将会传遍天下。”
“倘若转眼便再取其性命,于陛下仁德之名只怕有损,易被天下解读为戏耍之后又下毒手,有失陛下气度,失我天朝气度。”
“那依爱卿之见?”李翔继续追问道。
“臣,主张不杀。”
诸葛亮道,“我朝可效仿古人羁縻之策,放其归草原,但需加大对其控制。”
“可要求其送出更多质子,派遣帝国官员常驻盛京,‘协助’理政,分割其权。”
“同时,大力扶持满清内部其他势力,使其内耗,无力南顾。”
“如此,玄烨活着,反而能作为一个象征,稳住东部草原局面,避免权力真空带来的混乱。我等只需握紧缰绳,他便翻不出浪花,此乃温水煮蛙之策。”
“陛下,孔明之策,稳妥持重,然稍显被动。景略之策,虽果决凌厉,可又稍显酷烈。臣,有一折中之策。”
在王猛和诸葛亮之后,紧随其后的张良也开口了。
“玄烨,确实不能轻易放虎归山。但立刻杀了,亦如孔明所言,后患不少。”
张良微笑一声道,“不如,找个令人‘无法拒绝’的理由,将他留在洛阳。”
“哦?何种理由?”李翔若有所思道。
“陛下可下诏,盛赞玄烨深慕我天朝文化,特恩准其留居洛阳‘学习深造’,由陛下亲自指派大儒,教导其中原典籍、礼仪制度。并赐予豪华府邸,授一虚职高官,荣养起来。”张良缓缓道来,语气平和。
“同时,陛下可明发上谕至满清,言明清主玄烨感念天恩,自愿长留帝都研习圣贤之道,以将来更好地治理藩国,教化部众。故,令其国内,推举新主,报由天朝册封。”
“如此一来!”
刘伯温眼中精光一闪,“玄烨便成了我手中之人质,满清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新主年幼,国政必然由我派遣之官员或亲近我朝的贵族把持,徐徐图之,不费一兵一卒,便可逐步将满清实权收归帝国。”
“此乃留质夺权之策,既全了陛下仁德之名,又软刀子割肉,实际控制了满清。他若安分,便是富贵闲人‘洛阳舞王’。他若有异动……”
刘伯温没有说下去,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李翔缓缓靠向椅背,左手的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桌面。
片刻的时间之后,他方才开口道,“子房之策,甚合朕意。”
“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国,终当应引以为诫!”
“不过,尚且不急!”
“待得泰山之行后,当正式下诏于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