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中丞侯蒙越众而出,躬身施礼:“官家,议和吧!”
“与这武松签下盟约,让他承诺,不再攻城掠地,官家赏赐给他一些银两、布匹,待朝廷大军练成,再秋后算账也不迟!”
朝堂上,文武百官大部分都不喜欢侯蒙。
这人太过于方正,又是言官,但凡让他发现不顺眼的事儿,立刻就会直言劝谏。
可这次,文武百官只觉得,谁说这侯蒙不好啊,这侯蒙太棒了!
花费点儿岁币,就不用打仗了,这样的好事儿,上哪儿找去!
就连龙椅上的赵佶,面容也舒展开来。
打仗。。。打的其实就是银子!
这一年来,大宋连续对梁山用兵,花费了无数银两,却让梁山一再壮大。
与其这样,还不如省下来,多修建几座宫殿之类的呢!
“侯爱卿。。。依你之见,何人可胜任钦差之位,前往议和?”
赵佶看向侯蒙的眼神,多了几分柔和。
侯蒙也有些蒙。。。他没想到,这件事这么容易就成了。。。朝中奸佞没有反对,官家甚至已经开始考虑人选了。。。
思索片刻,侯蒙拱手开口:“官家。。。传旨钦差干系重大,最好是皇室中人,以彰显官家议和之诚意。”
“另外,此人当博览群书,能言善辩,方能不辱使命。”
赵佶听后,皱眉沉思。
皇室中人。。。博览群书,能言善辩。。。好像还真有一个!
康王,赵构!
赵佶看向侯蒙,试探问道:“爱卿,你觉得,康王如何?”
侯蒙心中中意的人选,也是这位康王赵构,当即连连点头:“官家明鉴!康王博览群书,能言善辩,且心性刚直,可堪大任!”
赵佶大喜,当即命宦官,去将九王爷康王赵构请到金銮殿上来。
不多时,身穿幞头,身穿圆领袍,腰系革带,足蹬靴履的赵构来到金銮殿,跪倒施礼:“儿臣赵构,见过父皇。不知父皇传召儿臣,所为何事?”
赵佶看着自己的九儿子,道:“皇儿,今日召你前来,是想让你去办一件差事。”
“你若是办成了。。。朕加封你为康贤王,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赐食邑五千户!”
台阶下方,赵构心中,翻起惊涛骇浪。
康王和康贤王,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大宋立国以来,能够在封号中,加进一个“贤”字的,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更让他心动的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食邑五千户。
这都是前所未有的荣宠!
父皇赵佶子女众多,他不过排第九,若无特殊机缘,这辈子与皇位无缘,还不如多积累资本,以后日子还能舒服点儿。
当即以头触地,朗声高呼:“儿臣多谢父皇恩典!”
“父皇但有差遣,儿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佶很满意,站起身来,语气激动:“皇儿,朕封你为钦差,替朕去一趟水泊梁山,与那贼寇之首武松议和,顺便。。。将你的兄弟姐妹接回来。。。他们滞留在贼寇手里,太久了。。。”
赵构闻言,大惊失色。
他虽久居深宫,可梁山贼寇的凶名,还是听过的。。。之前武松马踏东京,若不是他贪玩外出,恐怕也被擒了。。。
这哪是去议和啊。。。这是去送命啊。。。
可他已经答应了这趟差事了,又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