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
卡国。
当阿勒萨尼回到祖国后。
抛弃了奢靡的生活。
大力提倡和华国加大合作,带头参与国际慈善。
阻止小国之间的战争,呼吁中东团结。
当时还被他的几个哥哥嘲笑,说他出国学傻了。
阿勒萨尼对此,也只是一笑而过。
那个曾以奢靡与黄金闻名的国家,如今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他的兄长们曾不解地质问:
“你不要黄金,不要私人岛屿,也不要皇宫,那你到底想要什么?”
阿勒萨尼平静地回答:
“我不要奢华,我要一所真正属于人民的大学。”
于是,他拨款修建了一所高等工科院校,命名为:
拉赫曼工学院。
他亲自选定设计图纸,教学楼的结构,食堂的布局,甚至学生宿舍的床位高度。
一砖一瓦,全部按照他在华国四年所生活的那所大学复刻。
阿勒萨尼站在落成典礼的讲台上,身后是冉冉升起的校旗。
他说:
“教育,是一颗种子,埋在心里,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那四年教会了我什么叫平等、信仰与担当。”
“今天,我想把那份光,带回我的国家。”
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镜头定格。
这一切,老阿勒萨尼都看在眼里。
十年间,卡塔儿的小王子变了。
不再是那个追逐马术与高尔夫的贵族少年,而是一个走出沙漠、走向世界的思想者。
三十二岁的阿勒萨尼,在中东与非洲的年轻一代中,早已声名鹊起。
他奔走战乱边境,出资修建学校、医院;
他带头捐赠军火收入,推动区域和平会谈;
他以“人民”为口号,拒绝家族联姻,开办奖学金、设立留学基金。
一些陷入战乱的小国,甚至把他视为“希望的象征”。
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中东。
——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埃米尔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