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童想到之前夸下12月搞定的海口,被现实狠狠打一巴掌,尴尬一笑,随即严肃解释道:
“火箭、卫星属于尖端科技领域,全球封锁严密,我们首次自主研发,总是会出点意外,总装过程也同样不可能一帆风顺。
总装不出意外的话,今天就能完成。”
张启明也不指望得到确切时间。
这几个月总装,可以说是意外不断。
一次推进系统管路压力测试中,一个连接阀门的接口处发现了极其微小的泄漏。
整个团队连夜排查,最终发现是一个密封圈的规格有细微偏差。
所有已安装的类似密封圈被全部更换,耽误了三天的进度。
还有一次,在初次加电进行系统联调时,综合电子系统的一个远程终端单元出现了频繁复位。
芯片组总负责人张如晶,带着李永明和弗拉基米尔两位直接负责人,还有半导体工程师团队蹲守在现场。
通过逐段排查,最终定位到是一根高速数据线在布线时受到了轻微挤压,导致阻抗异常,引发了信号完整性问题。
重新布线后问题解决。
这些问题,导致原本预计的12月中旬组装完成,推迟到现在。
……
这次卫童倒是没有食言。
下午三点,卫星总算不出意外完成。
看着眼前组装完整的卫星,张启明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卫童看着眼前的卫星,说道:
“张生,总装完成后,接下来需要进行更加严酷的环境模拟测试。”
张启明点了点头,看向正要进行测试的卫星。
此时“星河2号”被移入巨大的振动试验台,模拟火箭发射时剧烈的冲击和振动。
数据监控人员紧盯着屏幕,捕捉任何可能的结构共振或部件松动。
接着是热真空试验。
卫星被送入空间环境模拟器,内部被抽成极高的真空。
外壁交替承受着模拟太阳照射的“高温”和地球阴影区的“酷寒”。
张启明知道这是对卫星温控系统、材料以及所有电子元器件,在极端温差下可靠性的终极考验。
转头看向卫童,问道:“测试需要多长时间?”
卫童解释道:“测试需要持续3到5周,期间要模拟各种在轨可能遇到的工况。
测试时间越长,后续出问题可能性越小。”
张启明苦笑一声,他知道卫童表达的意思。
明显是又要推迟预定发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