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唐中兴颂 > 第17章 灵武城外筑营垒(第1页)

第17章 灵武城外筑营垒(第1页)

黄河的浊浪在晨光中泛着粼粼波光,将灵州城的轮廓映衬得愈发清晰。李倓勒住马缰时,靴底还沾着鸣沙县的细沙——那片“人马行经有声”的沙漠刚被抛在身后,贺兰山的阴影已笼罩下来。灵州城郭依山而建,夯土城墙在风沙侵蚀下显出斑驳痕迹,城门口隐约可见朔方军的斥候往来巡视,城门却迟迟没有开启的动静。

“殿下,太子殿下传命扎营。”亲卫校尉周俊策马上前,甲胄上的铜环随着颠簸轻响,“内侍省来报,城内尚在清理叛党余孽,太子殿下恐有隐患,决定暂驻城外,命您总领营垒修筑事宜。”

李倓抬眼望去,李亨的仪仗停在距城三里的河滩地,数十名东宫亲卫正围着中军帐警戒。河滩西侧是连片的胡杨林,枯枝干虬如铁;东侧紧邻黄河,取水便利——此处确是扎营的绝佳选址。他翻身下马,指尖划过腰间的佩刀,忽然想起《李卫公兵法》中“扎营先择地形,次定形制”的记载,只是今日他要建的,并非唐军常用的方形营寨。

中军帐内,李亨正对着舆图沉思,案上的茶盏早已凉透。见李倓进来,他抬手指了指舆图上的河滩区域:“灵州乃朔方节度使治所,郭子仪虽在此镇守,可安史之乱后人心浮动,城内难保没有叛军细作。咱们且在城外立营,待子仪清理妥当再入城不迟。营垒之事,就交给你了。”

“儿臣遵旨。”李倓躬身应下,目光扫过舆图,“此处背山面河,易守难攻,但胡杨林与河滩之间的开阔地恐遭骑兵突袭。儿臣打算筑梯形营垒,而非寻常方形营寨。”

李亨愣了愣:“梯形营垒?为父从未听过此等形制。”

“方形营垒四角易成死角,敌军骑兵若集中冲击一角,极易突破。”李倓取过炭笔,在舆图上勾勒出梯形轮廓,“梯形营垒前窄后宽,两侧呈斜坡状,敌军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会暴露在多面弓弩之下。且咱们可借胡杨林为左翼屏障,右翼依黄河而建,只需重点加固正面防线即可。”这番说辞,半是依据现代军事建筑知识,半是结合《李卫公兵法》的防御原理,倒也并不突兀。

李亨盯着舆图上的梯形轮廓,沉吟片刻后颔首:“既如此,便由你全权处置。东宫亲卫与收容的流民,皆听你调遣。”

出了中军帐,朔方军的参军已带着工匠候在帐外。那参军姓秦,是郭子仪麾下的老卒,见李倓出来,连忙上前递上营具清单:“殿下,现有铁锨三百把、木夯五十具、胡杨木栅栏两千余根,只是……”他迟疑着压低声音,“流民多是老弱妇孺,怕是难以承担重活。”

李倓却笑着指向不远处的流民营地:“秦参军,且随我一观。”昨日还面黄肌瘦的流民们,此刻正围着亲卫学习捆绑木栅,几个精壮汉子帮着搬运器械,其中一人赤裸臂膀,肌肉在阳光下紧实分明,夯土的吆喝声中气十足。

“那是王二柱,原是河西军的卒子,邺城失守后逃出来的。”周俊在旁介绍,“还有那边的老陈头,年轻时在灵州修过烽燧堡,懂夯土的门道。”

李倓心中有了数,当即下令:“秦参军率工匠勘测放线,先挖壕沟取土筑垒;周俊带亲卫分队警戒,兼管器械分发;流民中能劳作者,按体力分派——壮丁随工匠筑垒,妇女炊饮取水,老弱搬运草料。”他顿了顿,补充道,“每日额外增发半升粟米,管饱!”

流民们闻言顿时沸腾起来。王二柱丢下木杠,大步跑到李倓面前躬身:“殿下放心,俺们能活到现在,全靠殿下收容。别说筑营垒,就是上战场拼杀,俺们也不含糊!”

正午的日头愈发毒辣,河滩上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李倓踩着刚挖出的壕沟边缘,用脚丈量宽度:“壕沟再挖深三尺,底宽五尺,口宽八尺,呈内宽外窄之形。”他想起曾在历史文献中见过的斜坡防御原理:“取土时夯实垒壁,坡面放缓,夯土层每六寸铺一层胡杨枝,防雨水冲刷。””

老陈头蹲在垒壁旁,用木锤敲了敲新夯的土层,眼里满是惊叹:“殿下这法子真绝!寻常营垒只讲究高,却不知斜坡能卸敌军冲力。当年俺修烽燧堡时,要是懂这门道,也不至于让吐蕃人轻易攻破。”

李倓蹲下身,指着土层解释:“这叫‘梯次夯筑’,敌军骑兵若冲过来,先是被壕沟阻拦,待绕过壕沟,又要面对缓坡——此时咱们在垒上放箭,他们便是活靶子。”他刻意避开现代术语,只以唐军能理解的方式讲解。

秦参军拿着图纸匆匆走来,额头上满是汗珠:“殿下,按方形营寨的规矩,四角需设望楼,可这梯形营垒……”

“在前后两端各设一座望楼即可。”李倓指向营垒的狭窄前端,强调了前端望楼的重要性,其高度达到五丈,配备两架大黄弩,以监视正面开阔地,确保了防御的严密性。后端望楼高三丈,与胡杨林里的烽燧堡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侦察和预警系统。他顿了顿,又道,“在唐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栅栏的设置需深埋三尺,以防火攻,外露部分涂泥以防火,每隔十步设置射孔,射孔下方埋设暗桩,以防敌军攀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参军听得连连点头,转身传达指令时,脚步都轻快了许多。李倓望着流民与亲卫并肩劳作的身影,忽然注意到王二柱正指挥着十几个汉子喊着号子夯土,节奏整齐,力道均匀。他走上前,见夯锤落下的位置分毫不差,土层被夯得坚实如石。

“你以前在河西军,是做什么的?”李倓问道。

王二柱直起腰,抹了把脸上的汗珠:“回殿下,俺是队正,专管筑营垒、修防御。只是邺城失守时,俺们的营垒被叛军火炮轰塌了……”他声音低落下去,又猛地抬头,“但殿下这营垒,比俺们以前筑的结实十倍!”

李倓心中一动,记下了这个名字。夕阳西下时,营垒的雏形已现:梯形的夯土垒壁蜿蜒曲折,如伏地巨蛇,壕沟里积着的黄河水泛着粼粼微光,木栅栏如参差獠牙,排列在垒壁顶端。流民们围着炊火吃饭,粟米的香气飘得很远,几个孩子拿着陶碗,蹲在垒壁旁看亲卫操练,眼里满是向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