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七星盘是什么 > 第361章 淮西虎死浙东犬烹(第6页)

第361章 淮西虎死浙东犬烹(第6页)

车马行至浙东地界,暑热稍减,空气里渐渐带了山野湿润的草木气息。青田刘氏老宅那熟悉又陌生的黑瓦白墙出现在视野尽头时,已是黄昏。暮色四合,老宅像一头疲惫的巨兽匍匐在寂静的山坳里。

玄真道长早已带着弟子云鹤候在门前。这位清瘦矍铄的老道,须发皆白,一身洗得发白的靛蓝道袍,眼神却锐利如鹰隼。他与刘伯温师出同门,精研阵法机关、丹鼎药理,更因早年云游,通晓诸多西南苗疆秘术。看到刘琏兄弟搀扶下几乎不成人形的刘伯温,玄真眉头紧锁,只沉声道:“扶进静室。”

静室设在老宅最深幽的后院,门窗紧闭,隔绝一切窥探。一盏孤灯如豆,映着刘伯温深陷的眼窝。他强撑着坐起,靠在引枕上,喘息片刻,目光扫过玄真、云鹤,最后落在两个儿子脸上:“‘藏形傀’…可行?”

玄真道长从随身的青布褡裢里取出一个油布包,层层打开,露出几样东西:几根色泽暗沉、纹理奇特的硬木,几卷浸泡过药汁、半透明的坚韧皮膜,一团色泽乌黑、隐隐泛着金属光泽的胶泥,还有几个小瓷瓶,散发出或辛辣或腥甜的气息。

“此乃苗疆秘传‘藏形’之术,非起死回生,而是‘瞒天过海’。”玄真道长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选百年阴沉木心,取其致密坚韧,耐腐耐虫,雕琢人形骨架。此为‘骨’。”他拿起一段乌沉沉、入手极沉的木头,指关节敲击,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再以黔地深山所产‘石龙藤’内皮,反复九蒸九晒,浸入特制药汤七七四十九日,使其柔韧如生皮,覆于骨上,此为‘皮’。”他展开那卷半透明、带着奇异弹性的皮膜,灯光下泛着微弱的油光。

“最难是‘血肉’。”玄真道长拿起那团乌黑的胶泥,“此物主料是湘西辰砂、滇南雄精,辅以深海鲛油、百年松胶,再掺入…些许活人精血与墓中陈土,秘法熬炼而成。趁热塑形,敷于皮膜之下,冷却后其色、其质,几可乱真,且能保数年不腐不坏。”那胶泥在他指尖被捻开,拉出粘稠的丝,一股混合着矿物和腐败的奇异气味在静室弥漫开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琏、刘璟听得脊背发凉,看着那些东西,仿佛看到一具即将诞生的、诡异的“父亲”。

“然此物终究是死物,无有生气。”玄真道长话锋一转,“需借天时地利,以阵法锁住一丝地脉阴气,藏于其中,方能骗过…有心人之眼。”他看向刘伯温,“师弟,你那‘七星锁气阵’图?”

刘伯温从枕下摸出一卷泛黄的帛图,图上以朱砂勾勒着繁复的星辰轨迹与山川脉络,中心一点,正是青田祖茔的位置。“阵枢…在棺内…以七枚古钱…按北斗之形…镇于‘傀’之胸腹…辅以…螭纹玉梳为引…”他喘息着,指向图上一处细小标注,“此梳…与我、与西南…气运相连…可借其力…短暂扰动地脉…混淆感知…”

玄真道长接过阵图,与云鹤低声商议。刘琏兄弟则按照父亲的低声吩咐,开始准备:阴沉木骨架的尺寸要完全依照刘伯温消瘦的身形;皮膜需在特制药水中浸泡至最佳状态;熬炼“血肉”胶泥的铜鼎和炭火在后院隐秘处架起,玄真亲自掌控火候,加入那些气味刺鼻的粉末和粘稠液体,铜鼎内黑烟滚滚,散发出令人作呕又心悸的气息。

时间在紧张、压抑、充满诡异气味的劳作中流逝。刘伯温大部分时间昏睡,偶尔清醒,便由刘璟扶着,强撑着精神,指点骨架关节的雕琢角度,审视皮膜覆盖的贴合程度,甚至伸出枯槁的手指,沾了一点冷却的胶泥,仔细感受其韧性和色泽。

在七月初十的深夜所有的部件在老宅最深处一间隔绝的地下石室中组合完成。

灯烛高燃。石室中央,静静躺着一具“躯体”。它覆盖着那层半透明的、带着诡异弹性的“皮”,皮下的“血肉”胶泥呈现出一种病态的蜡黄与灰败交织的颜色,与刘伯温此刻的脸色竟有八九分相似!玄真道长手持细如牛毛的银针,蘸取特制的、混合了辰砂和某种矿物粉末的颜料,在那“皮”上细致地“刺”出老人斑、细微的皱纹,甚至眼角、嘴角因痛苦而形成的纹路。云鹤则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覆盖在“躯体”稀疏头发上的假发髻,使其蓬松度与刘伯温的习惯别无二致。

最后一步,玄真道长取出七枚边缘磨得光滑、布满绿锈的“洪武通宝”小平钱,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一枚枚仔细地按压嵌入那“躯体”胸腹部位的胶泥之中。当最后一枚“天权”星位的铜钱嵌入,他又郑重地将一柄形制古拙、梳齿间隐有暗红血丝流转的玉梳(正是当年诸葛亮所得、后传至刘基的那柄螭纹玉梳),轻轻置于“傀”的双手交叠处。

静室中仿佛有微不可察的嗡鸣响起,又似一阵极阴冷的风打着旋儿掠过脚踝。那静静躺着的“藏形傀”,在灯光下竟隐隐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属于濒死之人的衰败“生气”,虽然微弱,却真实存在!连带着石室内的温度似乎都降了几分。

刘琏兄弟看着这具与父亲几乎一模一样的“尸体”,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胃里翻江倒海。这已非简单的欺瞒,而是近乎亵渎的造物!

刘伯温被搀扶着进来,他只看了一眼那“藏形傀”,浑浊的眼中竟闪过一丝奇异的、近乎冷酷的平静。他费力地抬起手,指向旁边一张书案上早已准备好的一卷厚厚书稿。

那是他毕生心血之一——《大明律》初稿的誊录本。

“放进去。”刘伯温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放在它…胸口…铜钱之上。”

刘琏颤抖着捧起那卷沉甸甸的书稿,依言将它端正地放在“藏形傀”交叠的双手之上,恰好覆盖住那七枚北斗铜钱和玉梳。

“记住,”刘伯温的目光扫过两个儿子和玄真师徒,每一个字都像从冰水里捞出来,“我‘死’后,停灵三日,即下葬。棺盖…内面…用朱砂…写上…”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吐出那句诅咒般的箴言:

“开棺见尸者——斩!”

洪武二十年七月十六,寅时三刻。

青田刘氏老宅深处,骤然爆发出凄厉欲绝的哭嚎,瞬间撕裂了黎明前死寂的黑暗。

“父亲——!”

“老爷啊——!”

哭声震天动地,悲怆之情直冲云霄。富氏、陈氏的哭声尖锐哀戚,刘琏、刘璟的悲号则沉痛绝望。仆妇下人跟着放声大哭,整个宅邸瞬间被巨大的悲痛淹没。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裹挟着“诚意伯薨了”的噩耗,飞快地传遍了小小的青田县,随即乘着驿道快马,射向帝国的四面八方。

灵堂仓促设在老宅正厅。素幡白幔低垂,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将人影拉得忽长忽短,扭曲晃动。一口厚重的楠木棺材停在正中,棺盖尚未合拢。刘琏、刘璟一身重孝,形容枯槁,双目赤肿,跪在灵前烧着纸钱。富氏、陈氏已被搀扶下去,只余下断断续续的、气若游丝的悲泣声从内室传来。

前来吊唁的地方官吏、乡绅耆老络绎不绝。他们踏入灵堂,目光不由自主地被棺内吸引——那位曾搅动风云、辅佐太祖开国的传奇人物“刘基刘伯温”,此刻静静躺在棺中。他面容枯槁蜡黄,双颊深陷,嘴唇毫无血色,覆盖着一层死亡的灰败。稀疏的白发梳理得还算整齐,双手交叠置于胸前,上面端正地放着一卷厚厚的书稿。整个人散发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彻底的沉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