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七星盘是什么 > 第269章 玉京承诲(第1页)

第269章 玉京承诲(第1页)

永乐十六年三月初五寅时,金陵城尚在晨雾中未醒,隐庐内已灯火通明。周廷玉对镜整理衣冠,镜中少年郎眉目清朗,眼底却藏着几分疲色。昨夜他又梦见了那片星海——外曾祖父刘伯温立于枢盘之上,指尖划过万千星辰,化作一声叹息。

“公子,杨阁老府上的人寅初就来传话,说阁老今日在府中理事,允您辰时过去。”墨璃将锦盒轻轻放在紫檀案几上,“这是按您吩咐备下的。”周廷玉颔首,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方紫袍玉带石砚,砚池雕着浅淡星纹,暗合枢盘脉络。这砚石采自黔地深山,是他离黔前特意命人开采打磨的。

“周安可备好车马了?”他指尖抚过冰凉的砚面,心中已有计较。

“早已备下。周管事还说,杨阁老素不喜人迟,咱们辰时前便到府外候着才好。”墨璃轻声回道,又将一盏新沏的蒙顶甘露递上。

周廷玉呷了口茶,目光投向窗外渐明的天色。此番拜座师绝非寻常礼节。杨荣身为文渊阁大学士、今科主考,不单是他的仕途引路人,更是朝中能洞察圣意、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臣。昨日琼林宴上那一联一诗,虽暂时压下了地域之争,却也难免树敌。今日之行,怕是少不了一番试探与提点。

辰时初刻,马车停在杨府朱漆大门前。但见府邸坐北朝南,青砖灰瓦,门楣上悬着“杨府”二字匾额,字体端庄厚重,却无过多雕饰,显出一派文臣清贵之气。门房见是新科状元的名帖,不敢怠慢,引着他穿过栽满青竹的天井。竹叶沾着晨露,在微风中簌簌作响,更添几分清幽。

还未到书房,便听得里面传来交谈声。

“勉仁兄对此子评价竟如此之高?”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道。

“非是评价高低。”杨荣的声音平稳传来,“此子策论,文武兼顾,老成谋国。更难得的是,知进退,通实务。陛下点他为状元,看中的可不只是文章。”

周廷玉脚步微顿,引路的门房正要通传,却见杨荣已抬眼望来。

“廷玉来了?进来说话。”杨荣招了招手,又对先前说话的老者道,“士奇也见见今科状元。”

周廷玉迈过门槛,只见书房内除杨荣外,还坐着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的文士,正是东宫属官杨士奇。书房内陈设简朴,却处处透着雅致。北墙一整排书架直抵屋顶,架上书籍排列齐整,多以蓝布函套包裹。东窗下设一长案,案上文房四宝井然有序,一方端砚墨迹未干,显是刚批阅过公文。西墙悬着一幅《寒江独钓图》,笔意苍劲,落款竟是当朝解缙。整个书房弥漫着淡淡的沉香与墨香,令人心神宁静。

周廷玉不动声色,上前行拜师礼:“学生周廷玉,拜见座师。”

杨荣受了礼,示意他起身:“这位是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你既授左中允,日后便是同僚了。”

周廷玉又向杨士奇行礼。杨士奇打量他片刻,微微一笑:“果然少年俊才。昨日你那首剑啸层台月,弓惊禄水潮,陛下看了都说好。”

“学生惭愧。”周廷玉垂首道,“一时意气,让两位大人见笑了。”

杨荣指节叩了叩书案:“少年意气是好,但锋芒太露,易招嫉恨。你可知昨日宴上,严震那几个为何针对你?”

周廷玉沉吟片刻,道:“可是因学生出身黔地,又得陛下青睐?”

杨士奇接口,声音温和却带着几分疏离:“周状元过谦了。今科取士,陛下圣明烛照,自是唯才是举。西南虽远,亦是我大明疆土,出几个才俊也是常理。至于朝中议论嘛……”他顿了顿,端起茶盏轻抿一口,“为官之道,在乎中庸。过刚易折,过柔则废,这个度,须得细细揣摩才是。”

周廷玉心中暗忖:这杨士奇果然老练,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不得罪人,又似乎提点了什么。他面上却恭敬道:“杨大人教诲的是,学生谨记。”

杨荣将他的神色尽收眼底,目光落在那方紫袍玉带石砚上:“这砚石纹路特别,可是黔地特产?”

“回座师,此砚石采自黔地深山,石质细腻,发墨如油。学生特意带来,聊表心意。”周廷玉将锦盒奉上。

杨荣打开看了一眼,目光在砚池的星纹上顿了顿,随即合上:“你倒有心。黔地多奇石,只是山高路远,能将此物平安送来,不易。”他话锋一转,“今日叫你来,一是全这拜师之礼,二是有几句话要嘱咐你。”

杨士奇闻言起身:“勉仁兄既有话要单独嘱咐,士奇便先告辞了。”

待杨士奇离去,杨荣才示意周廷玉坐下:“方才士奇在场,有些话我不便明说。如今这里没有外人,我且问你:“你可知陛下为何钦点你为状元?除了策论合心意,更因你是禄国公之子。西南诸夷杂处,周家镇抚多年,陛下需要一个既能通文墨、又能系家族的人在朝堂上。这是制衡,也是托付。”他转身目光如炬,“说得直白些,亦是留质。”

他说完又淡淡地道:“你且记住:陛下虽点你入东宫,却未必是要你死心塌地跟着太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廷玉眸光微动。他早已通过推衍知晓汉王不可能继承大统,但杨荣此言显然是在试探他的立场。他故意露出困惑之色:“请座师明示。”

“天家之事,岂是我等臣子能妄议的?”杨荣语气转厉,随即又缓和下来,“但你是我的门生,有些话我不能不说。汉王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日隆;太子仁厚,却体弱多病。陛下心思,谁也猜不透。你既入东宫,当好生辅佐太子,但也不可开罪汉王过甚。这其中分寸,你要自己把握。”

周廷玉心中了然。杨荣表面提醒他莫要站队太早,实则是在暗示他应当站在太子一边,只是行事要谨慎。这正合他的推衍结果,遂恭声道:“学生谨记座师教诲。定当恪尽职守,不负圣恩。”

杨荣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你是个明白人。今日既行拜师礼,老夫便为你取个表字如何?”

周廷玉忙起身谢道:“学生求之不得。”

杨荣沉吟片刻,道:“你名廷玉,乃朝廷之玉,栋梁之才。然玉虽美,需经雕琢;才虽高,要懂藏锋。方今时局,看似太平,实则暗流涌动。你在朝中,当时时谨记藏锋守拙四字。就叫如何?”

“韫之……”周廷玉低声重复。这二字恰合他心意。他身负星枢传承,又卷入朝堂纷争,确需藏锋敛锐。遂躬身拜谢:“谢老师赐字!学生定当不负二字,藏锋于朝,守拙于心。”

杨荣欣慰道:“好。记住,陛下最忌臣子结党营私。你既入东宫,便是太子的人,但也不可与其他东宫属官过往甚密。尤其是……”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今日我与士奇在此见你之事,不必对外人言。”

周廷玉心中一凛,明白这是杨荣在提点他朝堂险恶。杨荣虽与杨士奇同为东宫属官,但显然并不完全信任对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