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铿气得浑身发抖,却见杨荣神色坚决,王英也已附和,自知再争无益,只得恨恨坐下,阴冷的目光扫过那份朱卷,仿佛要将其烧穿。
后续的名次评定,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吴观玄文采虽佳,但策论稍逊,被置于第二。王骥卷子也被同考官荐上,其文锋芒毕露,直指北征之弊,甚至比周廷玉更为激烈,严铿自然大力贬斥,王英亦觉其过于直白少回旋,最终列为第三。
名次初定,接下来便是最为关键的“填榜”仪式。至公堂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杨荣、王英、严铿及所有同考官、监临、提调等官员皆朝服整齐,面色肃穆。
吏员们抬出巨大的金榜。书吏手捧墨盘,屏息凝神。杨荣亲自取出弥封的档案,核对墨卷与朱卷编号,然后沉声唱名:“永乐十六年二月会试第一名——周廷玉,贵州都司毕节卫籍!”
王英提笔,在那硕大的金榜榜首,工工整整地写下“周廷玉”三个大字。严铿站在一旁,面沉似水,袖中的拳头死死攥紧。
随后,吴观玄、王骥等名字依次落于榜上。
填榜毕,众官员在杨荣率领下,面对皇宫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山呼万岁。礼成,金榜被郑重卷起,交由礼部官员。
翌日清晨,天色未明,贡院外墙下已是人山人海。京卫官兵手持戈戟,奋力维持秩序。无数士子、仆役、看热闹的百姓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状的焦灼与期待。
隐庐内,周廷玉一如往日般早起,于庭中漫步。他神色平静,呼吸着清晨寒冷的空气,仿佛今日并非放榜之日。然而,唯有跟随他多年的墨璃能察觉,世子负手而立时,指尖无意识摩挲的动作比平日快了些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安悄步走近,低声道:“世子,一切都打点好了。报子一旦来,赏钱、鞭炮都已备齐。”他顿了顿,声音更低,“宫里和几位王府那边,暂无异常动静。”
周廷玉微微颔首,目光投向院墙之外,似乎能听到远处贡院街传来的隐隐喧哗。
辰时正,贡院朱漆大门隆隆开启。礼部官员簇拥着数名胥吏走出。为首胥吏手持巨大黄榜,登上高梯。
这一刻,万籁俱寂。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卷黄纸上。
胥吏深吸一口气,运足中气,声嘶力竭地吼出那个注定要震动京城的名字:
“永乐十六年二月会试第一名会元——贵州都司毕节卫,周廷玉!”
轰!
人群瞬间炸开!惊呼声、赞叹声、议论声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
“周廷玉?是谁?”
“可是那个四川的解元?禄国公家的世子?”
“天哪!十六岁的会元!!”
“了不得!真是文武全才!”
几乎在声音落下的瞬间,一骑快马已从隐庐侧门疾驰而出,马上骑士正是精悍的周延。他比所有报录人更早得知消息(周安自有渠道),抢先一步回府报信。
与此同时,专业的报录人队伍敲着锣、打着鼓,高举“捷报”红帖,疯也似的冲向隐庐方向,口中不断高喊:“捷报!贵府老爷周讳廷玉高中永乐十六年会试第一名会元!金榜题名,魁星高照!”
隐庐门前,周安早已命人敞开大门,红毯铺地。磐岳带着侍卫们勉强维持着秩序,脸上皆是与有荣焉的狂喜。墨璃快步走到周廷玉身边,眼中激动得盈满泪光。
周廷玉静静站在庭院中,听着门外震耳欲聋的喧哗声、锣鼓声、报喜声,那喧嚣如同实质般冲击着耳膜。他缓缓闭上眼,复又睁开,眼底深处,如释重负的波澜一闪而过,旋即化为更深的沉静。成了。这步棋,走对了。
他接过周安奉上的喜炮火捻,亲手点燃。
噼里啪啦——!
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瞬间响彻整条街巷,红色纸屑漫天飞舞,硝烟味混合着喜庆气息,弥漫在金陵城的晨光之中。龙门跃鳞,这最关键的第一步,成了。
寒窗十载,今朝放榜,那喧天的锣鼓和奔走的报子,宣告着大明永乐十六年礼部会试的尘埃落定。贡院外墙之上,那长长一张黄榜,墨迹犹新,每一个名字都重若千钧,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沉浮。
丙字柒拾三号,周廷玉。这个名字,高悬于榜首。
“会元”二字,金光灼目。
喜欢七星大罗盘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七星大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