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见了。
在那个死寂的凌晨,王有福跨越三十年的忏悔,被他用自己创造的方式,听见了。
杨小满从床底下拖出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打开锁扣,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封面已经磨损得看不清字迹的硬壳笔记本。
他将本子递给江临风,像递交一份迟到了太久的答卷。
江临风接过本子,一种沉甸甸的、属于时间的重量压在掌心。
他翻开泛黄的内页,里面贴满了从各种报纸上剪下来的新闻简报,大多是关于通信技术发展的报道,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BP机到大哥大。
每一篇剪报旁边,都用清秀的字迹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心得。
这是一个沉默者的世界,一个用文字和电路构建起来的、渴望沟通的灵魂。
翻到中间,一则本地新闻的豆腐块报道吸引了江临风的注意。
标题是《村口小卖部意外频发,老人摔伤引关注》,日期是1996年秋。
报道内容语焉不详,只说一位姓周的女士在自家店铺内摔倒,头部受伤,因其有语言障碍,无法清晰描述事发经过,警方初步判断为意外。
杨小满伸出手指,轻轻点在报道上,然后又指了指自己。
江临风瞬间明白,报道里的周女士,就是他的母亲。
他继续向后翻,一页手绘的草图赫然映入眼帘。
那是小卖部的平面图,画得极为精细。
柜台、货架、门窗的位置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最让江临风心头一震的是,图中那个本应立着的柜台,被画成了倾倒状,倒下的方向是朝着店铺内部,而不是顾客站立的外部。
更重要的是,在柜台倒下的位置旁边,地面上被着重画出了几道平行的、断断续续的划痕,旁边用三个字注解:拖拽痕。
这与他记忆中那份早已归档的卷宗记录截然相反。
卷宗里写着,柜台是向外倒塌,现场无明显搏斗痕迹。
一个简单的方向差异,一个被忽略的细节,瞬间将“意外摔倒”的结论撕开了一道巨大的裂口。
江临风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他猛地意识到,杨小满不仅仅是想让母亲未曾说出的话被听见,他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调查着一桩被全世界遗忘的罪案。
这或许不是“十七案”的延伸,而是被遗漏的第十八起案件。
一个被错误定性,从而完美隐匿在时间尘埃里的开端。
“还有别的吗?”江临风的声音有些沙哑。
杨小満点了点头,转身从箱子底翻出一盘用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老式录像带,上面贴着标签:清明桥供销社,1996。
回到市局技术中心时,天已大亮。
金小霜顶着两个黑眼圈,正在调试一台布满接线的古怪设备。
“数字考古,”她灌了一大口咖啡,言简意赅地解释,“专门对付这种快要变成化石的磁带。”
当江临风说明磁带的来历和重要性后,金小霜的表情严肃起来。
她将磁带小心地送入修复设备,屏幕上先是满屏的雪花和刺耳的噪音。
金小霜戴上耳机,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地操作着,一道道指令输入,频谱分析的窗口在屏幕上跳跃。
她像一个顶级的拆弹专家,在纷乱的信号里,抽丝剥茧地寻找着那个有效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