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七星罗盘黄金给女生带可以吗 > 第135章 黔山启程(第1页)

第135章 黔山启程(第1页)

题记:人生如同交错的山径,看似偶然的岔路往往通向命定的终点;我们总在寻找远方的风景,却不知真正的旅程始于足下每一次坚定的抉择。

——————————————————————————————————

云南昆明,平西侯府。

沐晟放下手中那封字迹潦草却洋溢着兴奋之气的“报平安”信,对着下首一名幕僚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丫头……真是被惯得无法无天了!”他揉了揉眉心,“跑到山匪窝里去当什么‘二教主’?成何体统!”

幕僚小心翼翼地道:“侯爷,是否要派人去将郡主接回来?毕竟那真武山……曾是无为教巢穴,匪类狡诈,恐有不妥。”

沐晟摆了摆手,脸上是一种混合着无奈、头疼,却又隐隐有一丝纵容的复杂表情。“罢了罢了!”他叹了口气,“泸州知府林遒节信里说了,那领头的是个跟芳菲差不多大的女娃,叫唐赛儿。虽是苏玉婵的外孙女,但行事与其外婆大不相同,只劫掠劣绅,不扰良民,在周边百姓中口碑竟尚可。芳菲身边我也留了得力人手,安全应是无虞。”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看开的释然,“这丫头性子野,关是关不住的。让她在外面吃点苦头,见识一下人间疾苦,知道银子不是树上长出来的,或许……也不是坏事。”

幕僚会意,不再多言。侯爷这是铁了心要纵容女儿这趟“江湖历练”了。

真武山,废墟之间。

沐芳菲自然体会不到老父亲那复杂的心情,她玩得可比沐晟想象的要“投入”得多。

此刻,她正兴致勃勃地参与一场“分赃大会”——目标乃是泸州一个趁着春荒囤积居奇、疯狂抬高米价的黑心粮商。在唐赛儿的周密策划下,她们带着几十名精干教众,设计截了粮商的运粮车队,将数百石粮食尽数夺下。

总坛废墟清理出来的一片空地上,麻袋堆成了小山。唐赛儿站在一块半截的残碑上,身姿挺拔,声音清晰地安排着:“按照名册,山中依附我们的各个村寨,每户可分得糙米一斗,细盐半斤。家中确有孤寡病残、缺乏劳力的,由各寨理老核实,额外多分半斗。余下的粮食,存入后山那几个干燥洞窟,以备不时之需,或用于下次行动。”

山民们排着队,脸上洋溢着感激和朴实的喜悦,不断向着唐赛儿和站在她身边的沐芳菲作揖道谢。“多谢唐圣女!多谢沐……沐二当家!”称呼有些杂乱,但情意真挚。

沐芳菲站在唐赛儿侧后方,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景象,听着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感谢,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感觉,远比在昆明侯府接受仆役们程式化的跪拜、或者在各种宴会上听到贵妇们言不由衷的奉承,要真实、痛快得多!

“原来,当‘侠盗’是这种感觉!”她小声对唐赛儿说,眼睛亮晶晶的,“比在府里对着绣花针有意思一万倍!”

唐赛儿侧头看了她一眼,夕阳的余晖给她清丽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那微微扬起的嘴角带着一丝纯净而温暖的笑意:“能帮到他们,看到他们不用饿肚子,我也很开心。”这是她的真心话。只有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才能暂时忘却姥姥苏玉婵灌输的那些关于争霸天下、复仇、建立“真空家乡”的沉重话题,感受到内心那份源自白狐器灵本能的、对这片土地上生灵的天然亲和与守护之意。

分发完粮食,夜幕悄然降临,山间气温骤降。两个少女并肩坐在一处较高的、还算完整的断墙上,望着山下零星亮起的、如同萤火虫般的灯火,头顶是初现的、璀璨而冰冷的星河。

“赛儿姐姐,”沐芳菲踢着悬空的小腿,裹紧了身上唐赛儿给她的粗布夹袄,问道,“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就一直留在这山里吗?”

唐赛儿抱着膝盖,下巴搁在膝头,望着那浩瀚无垠的星空,眼神有些迷离和茫然:“我也不知道。”她的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山夜的宁静,“姥姥想让我继承无为教,光复建立什么‘真空家乡’……但我觉得,那样打打杀杀,争来争去,没什么意思,还总是让人心里发冷。”她顿了顿,手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那枚温润的桃木符——张中离开时留给她的念想,“我外公……他希望我能走上正道,明心见性。”她又沉默了一下,声音更低了些,带着一丝不确定的飘忽,“有时候,夜深人静,我能感觉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好像有什么在呼唤我。很熟悉,很……温暖。”那种感觉玄之又玄,并非地理上的某个方位,更像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模糊的共鸣与牵引。

沐芳菲听不懂什么“真空家乡”、“明心见性”这些玄乎的词,但对“很远的地方”很感兴趣,立刻来了精神:“呼唤你?是哪里?京城?还是江南?等我玩够了回去了,求我爹让你也去昆明玩!昆明可热闹了,比这山里好玩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赛儿笑了笑,没有回答。她知道沐芳菲是好意,但那呼唤并非来自于具体的哪里。她转移了话题,扭头看向沐芳菲,带着几分戏谑:“你呢?尊贵的平西侯郡主,你总不能一直在这里当我的‘二教主’吧?侯爷和夫人怕是要着急了。”

沐芳菲立刻撇撇嘴,脸上写满了不情愿:“我才不想回去呢!我觉得这里就挺好!自由!痛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现在可算明白这话的意思了!”她挥舞着小拳头,随即又想起什么,凑近唐赛儿,狡黠地眨眨眼,带着点分享秘密的兴奋,“对了,赛儿姐姐,你听说过周廷玉吗?就是黔国公家那个嫡长孙,据说八岁就考了府试案首,很聪明的那个小子。”

唐赛儿微微一怔,这个名字……她当然听过。外婆苏玉婵可没在她面前少念叨,咬牙切齿中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觊觎。而且就在两年前,外婆手下的那些教众精锐,就是因为去截杀这个赶考回家的少年,几乎被周家连根拔起,也正是因为这事这人,外婆才不得不带着残部远遁安南,把她“留”在了这里。不过,她面上只是平静地摇了摇头,语气淡然:“听过名字,听说是个神童,不认识。怎么了?”“好奇心不仅会害死猫,偶尔也会拴住一只向往山林的小老虎。”

“哼!”沐芳菲皱起挺翘的鼻子,一副提起旧怨的气鼓鼓模样,“我爹之前还想把我许配给他呢!结果被他家给拒绝了!气死我了!本郡主哪里配不上他了?我倒要看看,他到底长了三头还是六臂,有多厉害!”虽然此刻山野生活的新奇刺激很大程度上冲淡了这份“旧怨”,但少女骄傲的心性被拂逆,提起此事,她那点小脾气还是忍不住冒了出来。

唐赛儿看着她气鼓鼓如同塞了松子的小松鼠般的模样,觉得有些好笑,又隐隐有一丝莫名的……在意。周廷玉……她在心里默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是因为外婆的执念?还是别的什么?一种极其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感觉如同细微的电弧,悄然滑过心田,快得让她抓不住任何头绪。

夜色渐深,山风带来了刺骨的凉意。两个身份迥异、却因奇妙际遇而相聚的少女,各怀心事,在浩瀚的星空下沉默下来。远山如黛,星河低垂,仿佛在无声地注视着这命运交错的一刻。

永乐十年,春暮。

当黔西北的山花在料峭寒风中次第绽放之时,一骑快马踏着官道上尚未干透的泥泞,风尘仆仆地驰入了毕节卫城,背上那面杏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马蹄声在禄国公府门前戛然而止,信使翻身下马,将一份盖着贵州提学衙门紫绫大印的紧急公文,递到了早已等候在门房的外管家杨朝栋手中。

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在府邸内外漾开涟漪——贵州提学衙门行文各府、卫,永乐十年丙戌科院试,定于九月初八日在成都府开考!距此时,已不足半年。

消息传到小龙塘清阳书院时,周廷玉正在学舍里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他悬腕运笔,气息沉稳,力求在欧体固有的方正险劲之中,蕴藉一丝属于周家子弟的、内敛而不失风骨的力道。窗外,武开阳如同往常一样,像一尊沉默而警惕的石像守在学堂外的廊下,只有耳朵偶尔微不可查地动着,捕捉着周遭一切细微的声响。更远处的廊檐阴影里,墨璃安静地坐着,膝上摊着一本她自己用工整小楷整理的《算法杂录》,指尖蘸着身旁小碗里的清水,在冰凉的青石板上无声地演算着复杂的题目。

信使是由杨朝栋亲自领进书院,径直带到山长刘琏面前的。刘琏接过那封带着旅途风尘的文书,仔细验看了封泥和大印,沉稳儒雅的脸上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他看向闻讯从学舍中稳步走出的外孙周廷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