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七星罗盘图片 > 第356章 珠帘晃动(第1页)

第356章 珠帘晃动(第1页)

那一瞬间的触碰,他身体几不可察地僵硬了一瞬,但很快被朱允炆掌心传来的、属于孩童的温热所覆盖。这温暖突如其来,带着陌生的善意,却让他心底升起一股更深的迷茫和警惕——这究竟是救赎的稻草,还是另一重更精致、更难以挣脱的囚笼?

朱允炆并未察觉他的异样,拉着他的手,转身便向偏殿走去。两名小内侍连忙上前,恭敬地打起厚重的锦缎珠帘。

哗啦——

珠帘晃动,流光溢彩,发出清脆悦耳的碰撞声。那帘幕落下,像一道无形的屏障,瞬间隔绝了暖阁内令人窒息的凝重、帝王的审视、太子的病容、以及母亲强撑的镇定。偏殿里明亮的烛光透过珠帘缝隙,丝丝缕缕地透出来,伴随着一股更温暖、甚至带着一丝甜腻的糕点香气。

两个孩子一前一后的身影消失在珠帘之后。那帘幕轻轻摇曳,渐渐平息,只余下细碎的珠光在空气中微微闪动。暖阁内,沉重的寂静再次降临,仿佛方才那短暂的童音和珠帘声响,只是一场虚幻的涟漪。

朱元璋的目光从晃动的珠帘上收回,重新落回刘瑜身上,深邃难测。他端起御案上那盏素白釉茶盏,用杯盖轻轻撇了撇浮沫,动作从容,却带着掌控一切的压迫感。

“周夫人一路辛苦。”他的声音恢复了平淡,听不出情绪,像在谈论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黔地之事,朕已览过奏报。龙场九驿贯通,川滇黔道途相连,商旅渐通,此乃利国利民之善政。盐铁马政,条理清晰,毕节卫民生亦见起色。朕心甚慰。”

每一个肯定,都像一道无形的鞭子,悬在刘瑜头顶。她垂首恭立:“陛下天威浩荡,黔地军民沐泽皇恩,自当尽心竭力,以报圣恩。九驿贯通,全赖工部调度有方,地方官民戮力同心,更有奢香夫人奔走协调诸彝之功,臣妇一家,不敢居功。”

朱元璋呷了一口茶,温热的茶汤滑入喉中。他放下茶盏,青玉镇纸在案上发出轻微的磕碰声。那目光再次抬起,锐利如鹰隼,仿佛能穿透刘瑜低垂的眼帘,直视她心底深处。

“西南,”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刘瑜紧绷的心弦上,“土司林立,习俗各异,羁縻不易。九驿虽通,然依你所见,地方诸事推行,可还顺遂?黔地民心…可还安稳?”

来了!刘瑜心头猛地一凛,后背瞬间沁出一层冷汗,湿透了内里的中衣。帝王之问,看似寻常,实则暗藏刀锋!西南土司关系错综复杂,奢弟、实卜等人虽表面归附,暗流从未止息。水西四十八部、永宁奢家、小龙塘根基、枢盘星阵的隐秘牵扯…桩桩件件,哪一个答错半分,都可能万劫不复!

父亲刘伯温书房里的叮嘱如同惊雷在耳畔炸响:“示诚藏锋!只叙表象!”她强行稳住几乎要跳出胸腔的心脏,舌尖用力抵住上颚,逼着自己开口,声音努力维持着平稳,甚至带上了一丝刻意的、属于内宅妇人谈论家常的温婉:

“承陛下垂询。九驿贯通后,黔地确显生机。山民将山货药材运出深山,换回盐巴、布匹、铁器,日子比从前活泛了些。毕节卫城里,蒙童班开了学,彝家、苗家的娃娃也能识几个字;官府设了蚕桑所,教妇人缫丝织布,多少能贴补家用;酒坊酿的‘禄水秋白’,也托赖圣恩,专供宫里,算是黔地一份微末心意。”她顿了顿,将西南复杂的军政制衡,巧妙地转化为最朴实无华的民生琐碎,“奢香夫人主持水西马政,野马川马场养出的滇马,脚力好,耐山路,如今驿站传信、卫所巡边都用得上,也按例上贡朝廷良驹。百姓得了实惠,自然感念天恩浩荡,盼着日子安稳。”

她绝口不提军镇布防、土司制衡、枢盘星阵这些敏感字眼,只把功劳轻描淡写地归于朝廷调度和百姓勤勉。话语间,仿佛西南只有蚕桑、米糕、蒙童识字、妇人织布、驿马往来,一派升平和乐。御座上的目光如同实质的探针,在她脸上逡巡,似乎想从那恭顺平静的面容下,挖出更深层的东西。

朱元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方冰冷的青玉镇纸,光滑的玉质传递着沁骨的凉意。他沉默了片刻,目光转向偏殿方向,珠帘低垂,隐约传来孩童模糊的说话声。他的视线又落回刘瑜身上,语气似乎随意地一转:

“周必贤这孩子,看着倒是沉稳。年纪虽小,礼数周全,不怯场。平日里,在家都学些什么?”

又是一个看似家常、实则凶险的试探!刘瑜神经再次绷紧。教了什么?弓马骑射?山川堪舆?排兵布阵?这些才是周起杰真正倾囊相授、期望儿子传承的东西!但在帝王面前,这些词句,无异于授人以柄!

她深吸一口气,心思电转,父亲的话再次浮现:“避开‘弓马兵书’,凸显‘忠孝担责’!”

“回陛下,”刘瑜的声音更添了几分作为母亲的柔和与无奈,“夫君军务繁冗,能亲自教导的时候不多。平日在家,多是请了老儒教他识文断字,诵读圣贤之书,明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夫君得空时,便教他打打拳脚,练练筋骨,说是边地男儿,身子骨要结实,才扛得起风霜,守得住家国。”她巧妙地用“打打拳脚”替代了具体的武艺传授,“夫君常对必贤说,身为将门之后,首要便是知忠孝、明事理、肩膀要硬,能担得起该担的责任。旁的…倒也不敢奢求太多。”话语里,将周起杰塑造成一个忠君爱国、以圣贤之道和基本武德教导儿子的将领,绝口不提任何可能引起猜忌的“兵书战策”或“家传绝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手指依旧摩挲着镇纸,发出细微的、几不可闻的摩擦声。他端起茶盏,又呷了一口,目光低垂,看着茶汤中沉浮的叶梗,良久,才低低“嗯”了一声,听不出是赞许还是别的意味。那审视的目光再次落在刘瑜脸上,锐利得仿佛要将她看穿。暖阁内静得可怕,只有地龙火道里炭火的噼啪声,以及太子朱标依旧略显粗重、压抑着的呼吸声。

这沉默如同凌迟。刘瑜垂在身侧的手心,已被冷汗浸透。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帝王目光的重量,那是一种无声的、令人窒息的压迫,仿佛在掂量她话语里每一个字的真伪,在评估她这个人,以及她身后那个远在西南、手握重兵的丈夫。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几乎要将人压垮时,太子朱标又是一阵压抑不住的呛咳,这次似乎更剧烈了些,他整个身体都蜷缩起来,脸色由红转白,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太子妃常氏急得眼圈发红,一边为丈夫抚背,一边焦急地望向御座。

朱元璋的眉头蹙得更紧,目光从刘瑜身上移开,投向太子,那深沉的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和痛惜。这打断似乎也让他失去了继续深究的兴致。他收回目光,指尖在御案上轻轻点了点,终于再次开口,语气似乎缓和了些:

“起来吧,赐座。”

“谢陛下隆恩!”刘瑜如蒙大赦,紧绷的脊背几乎要支撑不住,强撑着依礼谢恩。一旁侍立的小太监立刻搬来一个锦墩,放在御座下首稍远的位置。刘瑜小心翼翼地坐了半边,只觉双腿僵硬麻木,后背的衣衫早已被冷汗湿透,贴在肌肤上,一片冰凉。

她刚坐下,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投向偏殿方向,珠帘依旧低垂,里面隐约传来孩童压低的笑语声。他的脸上似乎浮现出一丝极淡的、近乎温和的神情,对着侍立一旁的马皇后说道:“皇后看,允炆和那周家小子,倒是能说到一处去。少年赤诚,倒也难得。”

马皇后端坐在朱元璋身侧稍后的位置,身着深青色翟衣,气度雍容平和。她闻言,目光也温柔地投向偏殿,脸上带着慈蔼的笑意:“陛下说的是。那孩子眼神清正,举止有度,看着是个稳重的。允炆性子静,难得有个年岁相仿的伴儿一起读书习字,说说话,也是好的。”她的话语如同春风,恰到好处地缓和了暖阁内紧绷的气氛。

刘瑜的心却猛地一跳。“投契”?“赤诚”?帝王口中任何看似寻常的词语,都可能暗藏玄机!她立刻起身,对着马皇后方向深深一福,语气惶恐而谦卑:“皇后娘娘谬赞,折煞臣妇了!皇太孙殿下天潢贵胄,仁厚聪慧,必贤生于边鄙之地,粗野懵懂,能得殿下不弃,入宫伴读,已是天大的恩典。只恐他愚钝,言语无状,反扰了殿下清静。”

她将姿态放得极低,只强调“恩典”和“惶恐”,绝不敢接那“投契”之语,生怕被解读出任何一丝可能引火烧身的亲近之意。

马皇后微笑着摆摆手,示意她坐下:“周夫人不必过谦。孩子嘛,能玩到一处便是缘分。”她转向常氏,温声吩咐道,“太子妃,周夫人远来辛苦,回头挑几匹上用的云锦料子,再包些新做的松仁米糕,让周夫人带回去。必贤那孩子刚入宫,饮食起居,你多费心照拂着些。”

“是,母后,儿臣记下了。”太子妃常氏连忙起身应道,脸上带着感激之色。她看向刘瑜的眼神也温和了许多。

朱元璋听着皇后的话,目光再次落在刘瑜身上,那审视的意味淡了些,却依旧带着掌控一切的深沉。他转向偏殿,提高了些声音:“允炆。”

珠帘再次被小内侍打起。朱允炆拉着周必贤的手走了出来。两个孩子脸上似乎都带着一丝轻松的笑意,显然在偏殿的短暂相处还算愉快。朱允炆的小脸上甚至还残留着一点兴奋的红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