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实验室的日与夜
清晨七点,心理学部的走廊还空无一人。我用门禁卡刷开实验室,熟悉的消毒水气味扑面而来。这是成为李教授学生的第三个月,实验室已经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来得真早。”弗洛伊德老师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稀薄,他好奇地打量着那些闪烁着指示灯的仪器。
“今天要调试新的脑电设备。”我放下背包,开始检查实验器材。李教授申请的新一代64导脑电仪上周刚到,我们要用它来记录受试者在不同睡眠阶段的脑活动。
陈浩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两份早餐:“就知道你直接来实验室了。先吃饭。”
我们边吃边讨论今天的实验流程。这学期我们合作了一个新项目:探索不同睡眠阶段梦境的情感特征。陈浩负责设计实验范式,我负责数据采集和分析。
“昨天的预实验数据你看过了吗?”陈浩点开电脑,“我觉得在NREM阶段采集的数据信噪比不够理想。”
我凑过去看屏幕上的波形:“可能是电极贴放的位置问题。今天我们再调整一下。”
这样的对话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从大一时单纯的课程合作,到现在共同承担研究项目,我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上午九点,第一个受试者准时到达。是大一的新生,看到满屋子的仪器显得有些紧张。
“放轻松,”我微笑着引导他坐下,“就像平常睡午觉一样。我们只是记录你的自然睡眠过程。”
贴放电极是个精细活。64个电极要准确放置在头皮的特定位置,每个电极都要注入导电膏,确保阻抗达到标准。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数据质量。
“你的手法越来越熟练了。”弗洛伊德老师观察着我的动作。
“失败过太多次了。”我小声回答。记得第一次独立操作时,花了整整两个小时,结果数据还是不能用。现在,我能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全部准备工作。
受试者入睡后,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我和陈浩轮流监控数据,记录受试者的睡眠阶段。
下午两点,数据分析的时间。我们面对着屏幕上复杂的脑电波形和频谱图,试图从中找出规律。
“你看这里,”陈浩指着一段REM睡眠期的数据,“alpha波明显抑制,而theta波活动增强。这和你之前发现的‘情绪性梦境’有关联吗?”
我调出之前的数据库进行比对:“需要更多的样本才能确定。不过这个模式很有意思。。。。。。”
讨论到激烈处,我们会在白板上写满公式和假设,擦掉,再写满。实验室的玻璃墙上已经留下了层层叠叠的笔迹。
傍晚,方舟突然来访。他站在实验室门口,看着满墙的脑区图谱和数据处理流程,眼中带着惊叹:“这就是你每天待的地方?”
第20章实验室的日与夜
我给他展示我们正在搭建的梦境情感解码模型。方舟很快看出了关键:“这个特征提取算法可以优化,我帮你写个更高效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