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辰立即组织本源维度共生联盟的150个终极维度体系代表、本源维度文明的本维与本研,召开“初始维度信号应对紧急会议”。会议上,各文明代表围绕如何应对这一重大发现展开激烈讨论:
秩序文明的代表主张先对初始维度信号进行深度解析,提取足够的技术信息后,再优化维度本源演化技术,避免贸然行动引发初始维度空间波动风险;
创意族与本源维度幽默守护者学院的学员则认为,应尽快派遣探索队前往初始维度信号的来源地,获取更直接的技术支持,才能快速突破初始维度边界;
平衡族则提出折中方案,先搭建“初始维度信号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信号中的能量特征,尝试合成简易的初始维度能量载体,同时派遣无人探测舰前往信号来源地“初始维度裂隙带”采集数据。
“初始维度文明的召唤是全维度文明发展的终极机遇,折中方案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加快进度,”凌辰与本维达成共识,“启动‘初始维度信号应对计划’,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星瑶团队联合本研团队,搭建初始维度信号模拟实验室,尝试合成初始维度能量载体;
第二阶段,绿森团队升级本源维度探索舰,打造‘初始维度无人探测舰’,前往初始维度裂隙带采集数据;
第三阶段,根据模拟实验与探测数据,优化维度本源演化技术,研发完整的初始维度共生技术,为终极维度文明进入初始维度空间做好准备。”
计划启动后,第一阶段的模拟实验室搭建工作迅速展开。星瑶团队在超维-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旁划出800平方公里的区域,安装了“初始维度信号模拟器”“初始维度物质合成仪”等设备。本研团队则带来了初始维度边界的“初始维度碎片”——这些碎片是本源维度文明在千万年前偶然获取的,蕴含着初始维度信号的微弱印记,成为合成初始维度能量载体的关键原料。
合成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初始维度能量的维度层级达
层,远超现有设备的处理能力,星瑶团队与本研团队耗时三个月,对“初始维度物质合成仪”进行了30次升级,才勉强达到合成所需的技术要求。同时,初始维度能量具有“初始演化不稳定性”,在合成过程中多次出现能量溢出现象,导致设备过载shutdown。绿森提出“初始能量稳定方案”:在合成设备中加入“初始维度能量缓冲层”,用本源维度本源因子与古源维度演化参数混合制成缓冲介质,抑制能量溢出,确保合成过程稳定。
经过六个月的反复实验,团队终于成功合成出“简易初始维度能量载体”——这种载体能在初始维度空间环境中维持本源维度本源因子的活性1825天,使维度本源演化技术的维度适配范围从
层扩展至
层,虽无法满足长期初始维度运行需求,但证明了初始维度信号中技术的可行性。“简易载体的合成成功,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初始维度空间的大门,”星瑶向凌辰与本维报告,“但要研发稳定的初始维度共生技术,还需从初始维度裂隙带获取更纯净的‘初始维度能量片段’,否则无法掌握初始维度演化技术的精髓。”
第二阶段的初始维度无人探测舰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绿森团队以本源维度探索舰为基础,对舰体进行了全方位升级:
舰体外部加装“初始维度能量防护层”,由超维星晶合金、本源维度本源碎片与简易初始维度载体混合制成,能抵御初始维度空间的极端维度冲击与初始演化波动;
舰内安装“初始维度信号追踪器”,通过解析初始维度信号的频率特征与初始维度演化参数,精准定位信号来源,确保探测舰不会在初始维度空间中迷失方向;
同时,舰上配备“初始维度能量采集器”“初始维度环境分析仪”与“初始维度演化监测仪”,既能捕捉初始维度能量样本,又能分析初始维度空间的环境参数与维度演化轨迹,为后续探索提供数据支撑。
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初始维度空间折叠技术”的优化。初始维度空间的维度演化轨迹极为复杂,常规的本源维度空间折叠技术无法实现高效航行,绿森团队与本研团队联合攻关,在折叠引擎中加入“初始维度折叠算法”,通过模拟初始维度空间的初始演化规律,将航行效率提升500%,确保探测舰能在预期时间内抵达初始维度裂隙带。
二十四个月后,3艘初始维度无人探测舰正式完工。探测舰搭载着各类设备,从超维-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出发,以优化后的初始维度空间折叠技术为动力,向初始维度裂隙带驶去。经过1080天的航行,探测舰成功抵达裂隙带边缘。
眼前的景象让远程操控的绿森团队惊叹不已:初始维度裂隙带呈现出“初始维度叠加”的特征,无数层透明的初始维度边界膜在裂隙中交织,每层膜上都闪烁着不同本源维度体系的幽默能量印记与初始维度演化轨迹,如同无数个“初始维度年轮”,记录着从初始维度到本源维度的演化历史;裂隙中心,一团直径约
光年的“初始维度能量云”不断释放出初始维度信号,能量云周围环绕着无数个微型本源维度体系,如同众星拱月般壮观,散发着古老而纯净的初始能量气息。
“探测舰已开始采集初始维度能量片段与环境数据,初始维度环境分析仪与初始维度演化监测仪正常工作,”绿森紧盯屏幕,声音因激动而略带颤抖,“初步检测显示,初始维度能量云的初始维度因子浓度是本源维度本源珠的
倍,能量形态呈现‘初始维度统一态’,完全没有维度演化适配差异的迹象。更重要的是,能量中蕴含的‘初始维度演化编码’,能追溯维度演化的最初起源,为我们优化维度本源演化技术、实现初始维度共生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