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五,年关气息被东南方向的战事冲淡了不少。
京城街头,虽依旧有采买年货的人流,但茶楼酒肆间,议论最多的,不再是各家年礼往来、戏班堂会,而是那千里之外的刀兵之声。
各种消息真伪混杂,有说官军大捷的,有说倭寇凶残、城池危殆的,更有甚者,暗地里流传着朝廷粮饷不济、将士寒心的谣言,搅得人心浮动不安。
大观园秋爽斋内却是一派紧张而有序的忙碌景象。
这里成了《海棠新刊》的战时编纂处。
探春面前的长案上,堆满了文稿、校样,以及几封通过特殊渠道送来的、经过程先生和贾政把关审核过的前线战报摘要。
黛玉坐在窗下,面前铺着素笺,正提笔凝神,将一份关于某地驻军小队殊死抵抗倭寇、全员殉城的简报,用她那清丽而饱含情感的笔触,润色成一篇可歌可泣的《东南英烈录》。
她时而蹙眉,时而轻叹,笔下文字仿佛带着血性与悲壮。
宝钗则拿着一份清单,与坐在对面的湘云核对。
那是上一期公布“慈恩善会”募捐物资后,各方响应捐赠的明细,以及宝钗通过初步物流网络和官方渠道确认的、首批物资已顺利送达前线某营的消息。
“林姐姐这篇《英烈录》写得真好,”湘云放下笔,眼圈微红,声音不似往日嘹亮,“我瞧着,心里又难受又解气!那些好儿郎,不能就这么白白死了,得让全天下人都知道!”
宝钗点头,将核对好的清单递给探春:“三妹妹,这是最新整理好的捐赠清单与首批物资去向说明,一笔一笔,来源、数目、用途,皆清晰可查。附上林妹妹这篇《英烈录》,正好让世人知晓,他们捐出的每一份心力,都用在了保家卫国的刀刃上。”
探春接过,快速浏览,眼中露出赞许:“宝姐姐做事,总是这般滴水不漏。这清单公布出去,既是交代,更是激励。”
她转向正在审读一篇关于沿海民众自发抗倭文章的惜春,“四妹妹,你那篇《海疆民气图》可校订好了?需得快些,争取这期一并刊发。”
惜春抬起头,她性子虽冷,此刻笔下描绘的渔民、盐丁用简陋武器与倭寇周旋的事迹,却让她素净的脸上多了几分罕见的激愤:
“差不多了,三姐姐。这些升斗小民,尚知守土有责,岂不令那些尸位素餐之辈汗颜!”
几人正说着,贾兰从外头进来,手里拿着几页写满演算过程的纸张,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
“三姑姑,这是根据户部有限公开数据,我对东南军饷调拨路径优化的进一步推演,或许……或许能帮朝廷节省些时间损耗。您看,可否作为一篇算学应用实例,匿名刊载?”
探春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图表清晰,推演严谨,虽涉及具体军务数据已被模糊处理,但其思路与方法,对实务运作极具启发。
她心中一震,看着这个日益显露出经世之才的侄子,郑重道:“好!此法大善!不直接涉密,却能展现实学之用,引导世人关注实务。便用个化名,题为《算学济世浅谈一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