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的官员选拔都要更加热闹。
由于朱桢提出的各地方先进行一次筛选,就能让所有大明的读书人都跟着一起参加选拔。
那些原本由于山高路远等等因素没能够到武昌参加选拔的人,终于能够公平的参加到其中。
很快,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所有的选拔就已经全部完成。
凡事通过选拔之人,全部都聚集在了武昌。
这次,一共有五千余人来到武昌。
在这么多人当中,朱桢决定选择两千人送往潭明。
剩余的,留下名额,为将来做准备。
潭明的官员选拔,并不需要太多的门槛,只要能够懂得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即可。
这并不需要朱桢亲自参与。
这段时间,他一直都留在应天府,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
户部尚书很快就按照朱桢说的,成立了第一家大明钱庄。
并且还通过大明日报的实施政务板块,向全天下都昭告了此事。
最先得到消息的,是应天府的老百姓们。
“这天下要变局了,朝廷搞了一个钱庄,可以让我们老百姓赚钱收利息。”
“我也看到了新闻,你们说这事儿靠不靠谱?”
“朝廷的钱庄,肯定要比那些商人的钱庄靠谱,而且据说这时楚王提出来的,肯定保真。”
也不知道是从哪儿得来的消息。
但民众们一听这件事情跟楚王有关,便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朱桢毕竟是皇家的人。
而且在他的治理下,武昌变得那么发达。
他提出来的想法,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若是其他藩王提出来的,恐怕还真的要好好掂量一下。
在民间,楚王的口碑向来不差。
但凡是跟他有关的事情,民众基本上都不会质疑。
除非是一些听起来就觉得很离谱的事。
“楚王殿下能够让武昌的经济赶超应天府,他这回在应天府开设钱庄,这可是我们的大好机会啊。”
“而且把钱存进大明钱庄,买个月还能够有利息拿,我可要先去了。”
应天府的有钱人不少。
大家都有些积蓄,虽然存进钱庄之后并没有特别多的利息,但也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强。
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做生意的人而言。
同样是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