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唐帝国是哪个朝代 > 第五章 由盛到衰的转折 安史之乱(第3页)

第五章 由盛到衰的转折 安史之乱(第3页)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外面,用带子勒死了。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关于这件事,后来很多诗人都写过诗哀悼贵妃之死,倒是唐末的郑畋写诗称赞了一番唐玄宗,说他能在此时杀贵妃,“终是圣明天子事”,可见还不是完全的昏聩。于是有人说郑畋有宰相之才,又有人说他是没心肝。其实不管怎么样,玄宗此时都必须杀了杨贵妃。

马嵬之变之所以有名,还在于杨贵妃的香消玉殒。杨贵妃的美,众所周知,与其他三大美人不同的是,她是比较胖的,有一句话叫“燕瘦环肥”,说的就是杨玉环是个胖美人。唐代的审美比较别具一格,以胖为美,我们看唐代的壁画、雕塑,人物都是很丰满的,没有太瘦的。但唐朝真的不喜欢苗条一点的么?记得早年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唐玄宗下诏选女子进宫,其中有一条要求就是身材要苗条一些,忘了确切的用词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用的不是丰满,由此可见,唐朝不单是以胖为美,只要是美的,不管胖瘦都能接受,这也比较符合唐兼容并蓄的特点。所以,其他朝代的美女到了唐朝,也不会失业,照样可以很风光。

好了,闲话不多说。要唐玄宗杀杨贵妃,确实是一件残酷的事情。玄宗侧首站立的那会儿,柔肠寸断,苦不堪言。

今天看来,参加马嵬兵变的有两种人:一是御林军的一般官兵。他们认为宰相杨国忠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应予惩处。这反映了全国军民的愿望。二是东宫太子李亨和御林军总指挥陈玄礼。在长安时期,他们和杨国忠明争暗斗,争权夺势,均以打倒对方为目标。外逃之前,玄宗想让太子监国,处理安史之乱这一特大危机,杨国忠串通杨玉环阻止了玄宗交权给太子的计划,他们之间的仇恨更深了。这次玄宗逃难四川,实际是宰相杨国忠的深谋远虑。四川是他的势力范围,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置政敌于死地。李亨和陈玄礼均有这种危机感。若到四川,他二人的命运就不堪设想。必须在到达四川之前除掉杨国忠,是他们早就谋划好的对策。玄宗逃到马嵬驿发生士兵哗变,为除掉杨国忠提供了大好机会。二人在士兵中鼓动反杨情绪,制造谣言,煽风点火。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马嵬兵变”,标志着玄宗时代的结束。李隆基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有绝对权威,可在“马嵬兵变”中却救不了爱妃的性命,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这个事件过去六七十年之后,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其名作《马嵬二首》中写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以挖苦讽刺之笔,做了深刻的嘲弄。

经过这场兵变,唐玄宗像惊弓之鸟一样,急急忙忙逃到成都去了。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挽留下来主持朝政。李亨从马嵬驿一路收拾残余的队伍,领着随从兵卒往西北逃到朔方,主持军事。马嵬驿事件不久,玄宗让位给太子李亨,自己当了太上皇。太子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这就是唐肃宗。

新皇帝登基后,马上另起炉灶,组建起自己的“流亡政府”。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文武官员不满30人,直接控制的地区不过河西、陇右、顺化、扶风、天水等地。但有了这个“流亡政府”,大唐江山的招牌就没有倒下,—度濒于瘫痪状态的中央政府再度获得新生并重新运转起来。

5.八年之乱落幕

大唐帝国经历“安史之乱”前期的打击之后,经过几年时间的休整,慢慢恢复,一些爱国的将领在这个时候得到重用,军队实力增强。加上叛军发动的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又在关键时刻发生内讧,给了大唐王朝一个平定叛乱的有利时机。

肃宗即位之后立即着手准备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就在这时,灵武这里翩翩然来了一个人,一个极其重要的人。此人有管乐之才,又有张良、范蠡的传奇色彩,综观整个中国历史,也找不出第二个类似的人了。

谁呢?李泌。相信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著名的、名副其实的白衣卿相。

李泌的到来,使肃宗喜出望外。两人仍然和当初为“布衣之交”时一样亲密,事无大小,肃宗都和李泌商量,还打算让他做宰相。李泌不想做,他回答得很有学问:“陛下待以宾友,则贵于宰相矣,何必屈其志?”但是肃宗并未死心。有一次他和李泌一起出去,军士们指着两人说:“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肃宗便借此故让李泌穿上紫色衣服(唐朝一二品服紫),等李泌更衣之后,肃宗笑着说:“官服都穿上了,怎能不当官?”于是拿出怀里早准备好的诏敕,当即封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虽然又推脱,但最终拧不过肃宗,也只好答应。这件事怀疑是肃宗设下的圈套,要不就是处心积虑地找机会,反正肃宗是铁了心要把李泌拉下水,连诏敕都早就预备好了。估计肃宗当时一边“阴险”地微笑着看着李泌,一边心想:嘿嘿,人吾彀中矣。

事实上,李泌所担任的角色差不多就是总参谋长,要想平叛单靠一个李泌当然远远不够,还得有个总司令才行。

所谓总司令,即天下兵马大元帅,是掌握重要军权的人,一般情况下,都要交给信任的人。唐初天下尚未平定,几路主要唐军的元帅都是由李唐皇室中的人担任,李渊的嫡系部队更是由他的儿子来率领。之所以会这样,也正应了这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权是绝不能轻易交给外人的。此时兵马大元帅要谁来做呢?似乎有两个人选: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按肃宗本意,是想要一路上表现出色的建宁来担任。然而李泌提出不同意见:“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可使广平为吴太伯乎!”于是,肃宗当时就决定让广平做元帅。

好,现在唐朝这边的情况,总司令有了,总参谋长也有了,副总司令则是在至德二年四月任命郭子仪来担当。咦,似乎少一个总后勤部长——没关系,肃宗在灵武主持大局,顺便可以管管后勤。

那么,开战吧。

事实上唐朝平叛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过,只是当所有条件都具备之后,才似乎显得更正式一些。在这期间,叛军内部出现了混乱。在玄宗逃离长安以后,安禄山派他的大将孙孝哲领兵开进长安,开始了烧杀抢掠,对向他投降的唐朝大臣,都赏地封官。—时间,安禄山的气焰十分嚣张,加上在军事上取得的进展,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开始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他的性情越来越暴躁,对伺候他的人稍微感到不合意,就用鞭子抽打或者杀死。

然而,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形势似乎向有利于唐的方向发展,这件事就是安禄山的被杀。杀死安禄山的人,不是唐朝派去的刺客,也不是战场上的某位英雄,却是安禄山的亲生儿子安庆绪。

至德二年(757)正月的一个晚上,安庆绪和谋臣严庄合谋,乘安禄山睡觉之时,结束了这个“小丑”的性命。

安庆绪为什么要谋杀自己的父亲呢?原因也是权力。照规矩将来应当由他来继承安禄山的“皇位”,可是安禄山嫌他窝囊,想传位给最宠爱的儿子安庆恩。这一来,安庆绪时常害怕安禄山会处死他,但一时又想不出保全自己的办法。所以就联合了安禄山的近侍李猪儿,趁着他睡觉的时候,大刀向安禄山的大肚子上砍去——插一句题外话,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的肚子堪称一绝,大到垂膝。如果觉得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了,那么没关系,还有一事可做证明,就是有人给安禄山系腰带时,旁边需要有几人捧着他的肚子才能系得上,而掌管系腰带的人,便是李猪儿。那曾经是他侍奉了多少年的肚子啊,如今亲自用刀砍开了。

安禄山想要拿佩刀,自卫是谈不上了,但起码还可以给自己报仇,却因为眼睛不好使,没有拿到。于是他冲着门外喊:“这是家贼干的!”可这又有什么用呢?门外安庆绪早已经埋伏在那里了,士兵们并不敢贸然行动。就这样,安禄山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死后即被埋在床下,最终是被和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史思明改葬。而此时,他就只能躺在他的床下几尺深的土地中。第二天一早,严庄就公开宣布:安禄山暴病身亡,由安庆绪即皇帝位。

这一年,唐肃宗任命他的儿子李做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唐军以及从回纥等地借来的军队共15万人,发动反攻,收复了长安,进军到洛阳。安庆绪逃到邺城(今河南安阳)。60万唐军从各路集结,开到邺城附近地区,对邺城采取包围的形势。

安庆绪领兵出战,被郭子仪等连连击败,他只得回城坚守,并派人到范阳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大军抵达邺城,解了安庆绪之围,引狼入室的安庆绪对史思明感激不尽。但没想到史思明乘机杀死了安庆绪和他的几个大将大臣,还把他的土地和军队兼并过来,自称“大燕皇帝”。抓安庆绪的时候,史思明“责以大义”,说他丢失了东西两京都没关系,但他最不该做的就是杀他的父亲,“弃失两都,亦何足言。尔为人子,杀父夺其位,天地所不容!吾为太上皇讨贼,岂受尔佞媚乎!”史思明这样责骂着,却不想两年后他也重复了安禄山的命运。

史朝义是史思明的大儿子,从小跟随史思明用兵打仗,为人圆滑,善笼络人心,所以得到许多将士的拥护。可是史思明不喜欢他,想立小儿为“太子”,并且常常漏出风声,想杀掉史朝义。史朝义听说以后,时刻提心吊胆,慢慢也就起了谋反之心,觉得还是自己先下手为强。公元761年,史思明领兵攻占了洛阳。接着他派史朝义做先锋,继续进犯。史朝义在西征中吃了几次败仗,史思明非常生气,恨恨地说:“等攻下了陕州,我一定要杀了这个无能的小子!”一天晚上,史思明驻扎在一个叫轿驿的地方,命心腹曹将军带兵警卫。想不到,史朝义早已买通了曹将军,他们闯进驿馆,将史思明抓起来,随后把他绞死了。史朝义继承了帝位。但他害怕有人不服,就又派亲兵到范阳将史思明的小儿子史朝清和史朝清的几十个亲信都杀了。虽然这样,那些反对史朝义的势力并不肯善罢甘休,他们跟拥护史朝义的势力又打了起来,两派你争我夺,斗了几个月,双方死了几千人。最后史朝义虽然稳定了大局,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内讧,叛军的实力大大减弱,也越来越不得人心了。

由于有太多的自相残杀,而且首领更换太勤,八年时间就出了四个皇帝,有三个还是通过非正当手段得来的,其中两个可以算是无能之辈,因此可以说,这些因素对安史之乱的结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再次印证了“城堡总是从内部攻破的”这句话。不过安史之乱的最终结束,是在代宗时期。

代宗即位后,仍然按皇子当元帅的惯例,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此时为仆固怀恩。雍王李适,即日后的德宗。由于叛军内讧,史朝义搞得“大燕”一团糟,大唐军队抓住这个机会,派兵进攻史朝义。史朝义眼看唐军节节胜利,一步步逼近洛阳,无奈之中只好把他的数万精兵全部调出,在洛阳城郊摆下了阵势,与唐军决战。唐军几次冲击,都没有成功。镇西节度使马磷决定亲自出击,突破敌阵。他独自一个人驰上前去,犹如猛虎下山,左冲右突,东砍西杀,把敌人杀得东倒西歪,终于把敌阵冲开一个缺口,唐军大队人马跟着奔腾而下,像山洪一样席卷了过去,把叛军杀得哭爹喊娘,狼狈不堪,争先恐后地逃命。唐军收复了洛阳,史朝义带着剩下的几百名骑兵逃回了叛军的老窝范阳。留守范阳的叛军将领和范阳籍士兵,逐渐地也向朝廷投降。最后,史朝义身边只剩下几名骑兵,他带了这几名骑兵,想往北逃到奚和契丹的部落去。唐军穷追不舍,史朝义最终走投无路,在一个叫温泉栅的树林中,自己上吊自杀。唐军把他的脑袋割下来,送到长安。

这样,随着安史之乱最后一位首领的死,闹了将近8年的安史之乱,最终以大唐王朝的胜利而落下了帷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