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经济学常识1000问 > 第11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3页)

第11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3页)

阿尔文·汉森(AlvinHarveyHansen,1887—1975)是当代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竭力宣扬凯恩斯的理论,有“美国的凯恩斯”之称。他出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维堡格。他1901年他在南达科他州兰克顿大学获学士学位。他当过中学教师、校长和学监。其后他到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学位,1918年获博士学位。此前汉森已开始在布朗大学任教,1918年又转到明尼苏达大学,1937年成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在哈佛期间,他不仅培养出一批像萨缪尔森、托宾和索罗等获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经济学家,而且使该校成为美国凯恩斯学派的大本营。1938年汉森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他还在美国政府机构中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务,如国务院经济专家、总统社会安全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工业会议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联邦储备局特别经济顾问等。1957年,汉森从哈佛大学退休,在孟买大学和美国许多大学以访问教授的身份不断讲学。1975年汉森去世,享年88岁。

汉森在哈佛任教近20年,培养了不少优秀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就是其弟子之一。阿尔文·汉森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提出了“长期停滞理论”。他认为20世纪初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处于长期停滞的阶段,从趋势上看,资本主义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越来越小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因此,主张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来有效地控制“停滞”,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

汉森的主要著作有《繁荣与萧条的周期》(1921)、《经济周期理论》(1927)、《充分复苏还是停滞》(1938)、《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1941)、《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1945)、《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1947)、《货币理论和财政政策》(1949)、《经济周期和国民收入》(1951)、《凯恩斯学说指南》(1953)、《美国的经济》(1957)、《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问题》(1960)等。

萨缪尔森的好老师

萨缪尔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有记者问他,获得诺奖的秘诀是什么?萨缪尔森当即回答,去找一个好老师。萨缪尔森说的他的好老师就是美国最早的凯恩斯主义者、新古典综合派的奠基人阿尔文·汉森(AlvinHansen)。

汉森原来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信奉自由放任,研究经济周期理论,并有《繁荣与萧条的周期》、《经济周期理论》、《一个不平衡世界中的经济稳定》等著作问世。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之后,他很快拜读,并成为凯恩斯的信徒,为了宣传凯恩斯主义,他于1937年到更为开放自由的哈佛大学任教。20世纪40年代的哈佛大学经济系是鼎盛时期,著名的国际贸易理论权威陶西格担任系主任,熊彼特讲授“高级经济理论”,列昂惕夫也在这里任教。汉森主持财政政策研讨班,带领学生学习凯恩斯的《通论》。萨缪尔森回忆,那时课堂上讲的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他们学《通论》还有点“地下活动”的意思,但这使他们年轻人更加兴奋地讨论凯恩斯的观点。美国第一代凯恩斯主义者,以后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大多是从这里出去的。这些人中有以后获得诺奖的萨缪尔森、托宾、索洛、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海勒,以及以提出奥肯定理著称的奥肯等人,还有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左派经济学家斯威齐,日本着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陈振汉等人。汉森开放的讨论式教学、热情而耐心的教诲和渊博的学识使这些学生受益匪浅。

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哈罗德

关键概念

哈罗德—多马模型

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由于基本分析思路相同,因而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假定,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而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同时,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并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基本形式为G=sv。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成反比。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愿意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刀锋”。

经典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凯恩斯的理论主要考察在短时期内如何尽快扩大就业量,解决萧条或经济危机问题,因而假定生产设备、技术和人口等因素不变,采用储蓄一投资分析方法,说明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决定。因此,凯恩斯的理论是一种短期的静态均衡分析。哈罗德认为,这个短期的静态均衡分析是有漏洞的,不适合分析长期经济问题,因为凯恩斯只看到了乘数作用,说明了投资对产量的影响,但忽略了加速作用,没有论述产量对投资的影响,尤其是他只注意到了投资在增加需求方面的作用,而没有再论述增加投资又产生了新的生产能力,从而又增加了供给。这就是说,虽然在短期内保持了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但从长期来看,新增加的投资又必然会使生产能力扩大和商品供给增加,进而会扩大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均衡遭到破坏,爆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样,凯恩斯就没有解决长期经济均衡的实现问题。为了弥补凯恩斯理论的这一漏洞,把凯恩斯理论加以长期化、动态化,哈罗德试图将凯恩斯的短期静态均衡分析发展为长期的动态均衡分析,他把时间因素引入凯恩斯的储蓄一投资分析中,强调从资本、技术、人口等方面数量的变化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

哈罗德—多马模型内涵

表示法一

G=S·V

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产出-资本比。

表示法二

ΔYY=s×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ΔK。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IY×1k=sk

其中:s——储蓄率,k——资本边际系数,等于IY(投资产出),假设为常数。

大师小传

罗伊·福布斯·哈罗德(BoyForbesHarrod,1900—1978)是英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以创立所谓经济增长论和增长模型而闻名。他出生于英国罗福克。哈罗德在牛津大学就学时专攻古典文学、哲学和历史,毕业后留校任教,曾被派往剑桥大学师从凯恩斯进修一年经济学,此后毕生在母校讲授经济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哈罗德就追随凯恩斯,当凯恩斯《通论》出版之后,哈罗德于1939年3月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动态理论》的论文,初步论述了经济增长思想。此后在1948年出版的《动态经济学导论》和1973年出版的《动态经济学》这些著作中,哈罗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罗德曾是丘吉尔首相的私人统计人员,1945—1961年哈罗德任《经济学杂志》编辑。1962—1964年他担任皇家经济协会会长,1959年被封为爵士,1978年逝世。哈罗德一生除著有上述著作外,还发表了以下著作:《国际经济学》(1933)、《经济周期》(1936)、《论英国经济》(1963)、《世界货币政策》(1965)、《美元与英镑挂钩》(1968)、《货币》(1969)等。

美国经济学家埃弗赛·D.多马(EvseyD.Domar,1914—),于1946年在《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本扩张、增长率和就业》,1948年又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积累问题》,提出了类似哈罗德的增长理论,因而他们俩人的增长理论通常称为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