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国史上十大明君 > 158 论二凤头盖骨有没有被盘修文加入史料版(第3页)

158 论二凤头盖骨有没有被盘修文加入史料版(第3页)

【唐太宗生前英明神武,雄才伟略,创立大唐,就是这么一个被尊称为圣君,成为自尧舜禹之后的明君典范的人死后竟然遭遇这种非人的对待,那个敢于做这种事情的人自然在历史上留下大名。】

李世民拂开挡在面前准备安抚他的房玄龄,看向仙幕。

是谁!是谁让他头骨分家的!

【——盗墓狂人温韬。

一个晚唐的节度使,一个开挖17座大唐帝陵的唐墓屠夫。】

李世民目光死盯着‘温韬’二字看了又看,盯着‘节度使’三个字瞧了又瞧,像是要把这几个字记在心里。

可惜,再怎么盯也记不起这人的名字,因为这人是距离他很远很远的晚唐之人。

这是一个他知道未来后,未来一定不会再次出现的人。

可恶!李世民咬牙。

【这个名为温韬的节度使就像和李唐家有仇一样,十八座唐朝皇陵挖了十七个,唯一一个没挖的乾陵还是因风雨阻碍没有进行挖掘。】

【而这一切,和一个东西有关,这个东西就叫做——王羲之的《兰亭序》。】

咬牙切齿的李世民听到王羲之三个字,一下子咬错到了舌头:“什么???竟然是《兰亭序》?”他最最最喜欢的《兰亭序》??

其他人也仿佛听错一样掏了掏耳朵,什么玩意儿,这王羲之怎么和陛下被掘上了关系?

【身为王羲之的头号粉丝,李世民每天大喊“王羲之永远都神”一百遍,为王羲之书圣的地位站台,为王羲之登上书圣的神坛助力了一把东风。

他喜欢王羲之到什么地步呢?

唐《徐氏法书记》记载:“太宗於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

李世民刚当上皇帝就想(坑)方(蒙)设(拐)法(骗)不为其他,只为将偶像的作品《兰亭序》收入囊中,常年一掷千金去求王羲之的真迹,誓要把王羲之的作品全部买光光。

所以《叙书录》又记载,李世民所拥有的王羲之的墨迹就有3000多幅。

每得王羲之真迹,必朝夕观览、每日临摹。甚至连皇子们也需每日临摹几百遍。

自此,李世民的书法变得如同北宋文学家张耒的那般:“观其用笔精工,法度粹美,杂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李世民追王羲之追到行书都得王羲之神髓,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不能分辨。

他甚至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中亲自撰写了《王羲之传论》。还把钟繇、王献之等书法家挨个点评了一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偶像,只不过太宗的双标就在这里,其他书法家毛病不少,但王羲之不一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字逸少。

自此,王羲之的书法取代钟繇书法而大行于世。

所以盗墓者认为李世民会把很多王羲之的作品带到墓地做为陪葬品,是件极为正常的事情。

“昭陵内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悉取之,遂传民间门。”

虽然荒谬,但这就是《新五代史》详细记载的事情。】

站在李世民身侧的臣子用眼角偷偷看李世民,王羲之真迹他们熟,确实如同仙幕所说,是他们陛下最喜爱的一个书法家。

他们陛下不仅自己‘夜半把烛起学兰亭’,也不仅抓皇子们临摹,甚至臣子们也不放过,也要求临摹王羲之的画作。

虞世南心想,后世要是能看到临本的《兰亭序》,定多是他们这些人临出来的吧。

若想一窥陛下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除了仙幕提到的那些记载,《晋祠铭》就是最好的代表,这个他们陛下摹拟王羲之书法的得意之作,字字结体都是从王羲之而来。

《兰亭序》21个“之”字,字字不同,被视为神来之笔;他们陛下所写的《晋祠铭》中也不逞多让,“之”字各有姿态、绝无雷同,甚至和《兰亭序》中的“之”字如出一辙。「1」

仅仅这个小细节就可以懂得他们陛下对王羲之书法揣摩之细。

臣子们心中暗想,要是陛下知道是因为一副真迹被掘,会不会自此讨厌这副真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