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接过一份盒饭,却没有立刻吃,而是走到能源调配岗位,查看蓄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如果未来航天员遇到类似情况,除了关闭非必要设备,还可以调整核心系统的运行模式,比如将氧气再生系统的功率降至
2。8kw,进一步降低能耗,你们可以做个模拟方案。”
“明白!我们会在测试结束后,生成不同功率下的能耗分析报告。”工程师一边吃饭,一边在平板上记录。
傍晚
6点,第二阶段测试圆满结束,蓄电池剩余电量
80%,核心系统全程稳定运行。吴浩站在主屏幕前,看着上面滚动的测试总结数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次极限测试很成功,不仅验证了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还发现了电磁干扰、能源调配优化等问题,为后续载人系统改进提供了关键数据。”
他转过身,对着大厅里的所有工作人员说道:“大家辛苦了!接下来两天,技术组整理测试数据,形成详细报告;生物组重点分析猕猴在极限环境下的行为反应,建立应激反应数据库。一周后,我们召开任务复盘会,为后续的载人登月准备工作做铺垫。”
掌声在指挥大厅里响起,疲惫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吴浩走到落地窗前,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远处的天空渐渐染上橘红色。他想起
38万公里外的科考站,此刻“星尘”和“云絮”应该正在生活舱里进食,它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都在为人类的月球梦想积累着宝贵的经验。
“余总,明天安排一次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视频会议,同步这次测试的结果,顺便讨论下一批物资补给的细节。”吴浩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充满力量。
“好的,我马上安排。”余成武点点头。
主屏幕上,“星尘”正用爪子推着橡胶球,在生活舱里来回滚动,“云絮”跟在后面追逐,画面温馨而生动。吴浩知道,这场跨越地月的“试验”还在继续,而他们离载人登月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极限测试结束后的第七天,心月狐指挥中心的主色调恢复为常规淡蓝,但大厅氛围却比测试时更显专注——一场关于极限测试的复盘会正在进行,吴浩坐在会议桌主位,面前摊开的测试报告上布满红色批注,每一处都指向系统优化的关键节点。
“首先要解决的是电磁干扰问题。”吴浩指尖点在报告中“二氧化碳传感器异常”的章节,屏幕同步调出当时的电磁监测曲线,“备用电源启动时产生的
1。2khz低频干扰,虽然通过软件修正暂时解决,但载人时必须从硬件层面根除。周总,技术组提出的屏蔽方案具体怎么落实?”
周向明立刻起身,调出三维模型——传感器周边包裹着一层淡金色的金属网,与舱壁之间留有
5毫米的空气间隙。“我们计划用坡莫合金制作屏蔽罩,这种材料对低频磁场的屏蔽效能能达到
80db以上,再在屏蔽罩内侧贴一层导电布,阻断电场干扰。改造后会在地面进行
100次模拟测试,确保干扰值低于
0。01mv。”
“很好。”吴浩点头,目光转向余成武,“下一批物资补给的时间定在驻留第
40天,食盆滤网和屏蔽罩的生产进度能跟上吗?”
“完全没问题。”余成武递上一份生产计划表,“食盆滤网已完成
3d打印,采用食品级
pp材料,孔径
0。5mm,既能挡住坚果壳,又不影响水流;屏蔽罩的坡莫合金板材今天上午已到货,加工周期
5天,能按时装上补给舱。”
会议进行到一半,测控岗位突然传来汇报:“吴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补给舱的运载火箭已完成总装,预计驻留第
38天从酒泉发射场升空,地月对接窗口定在驻留第
40天
14点。”
吴浩立刻调整会议议程,调出地月对接的轨道模拟图:“补给舱与科考站的对接精度要求是±10厘米,比之前的飞船对接更严格,因为要传输活体所需的新鲜营养膏和实验设备。测控组要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