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里,既有社会学的严谨,又偶尔穿插着像梁灿贡献的那些带着哲学锋锐的比喻,比如将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比作“一种精心调配的、让人上瘾的认知流食”,将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描述为“在各自的信息回音壁里,举行着永无交集的大型狂欢”。
引用的案例,从早期的bbs论坛版规演化,到最新社交媒体的热点更迭,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显示出扎实的资料功底和广阔视野。
在阐述每一个论点时,李乐都会恰到好处地指向幕布上相应的数据图表或理论引证,那种驾驭复杂材料的从容,让台下许多资深学者频频点头。
当说到研究方法论时,他特别展示了与张曼曼、梁灿合作的成果页面,一张三人在燕大社系那小屋里争论的照片被放了出来,引得台下发出一阵善意的轻笑。
“任何有深度的研究,都离不开志同道合者的碰撞与支持。对于下面的问题,我将。。。。。。”
森内特看着台上那个挥洒自如的年轻人,脸上没什么表情,但微微上扬的嘴角和轻轻敲击扶手的手指,泄露了他内心的满意,这小子,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驾驭大场面。
旁边的玛丽女士微微倾身,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笑道,“威廉,这孩子,可比你年轻的时候要帅多了,也沉稳多了。”
森内特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年代不一样,没有可比性。他还嫩。我们那时候,讲究的是苦熬硬扛。能在lse的厕所边上的小教室里不被嘘下台就算成功。现在?舞台大了,灯光亮了。”
玛丽女士莞尔,“无论如何,得恭喜你,教导出这样一个未来的学术明星。”
听到这话,森内特脸上的些许得意却收敛了,他转过头,看向玛丽,眼神变得严肃,“明星?不好。玛丽,他以后应该有更大的成就,而不只是一个学术明星。学会这边,以后少来那些揠苗助长的事情。他现在的任务就是专心的学习,深入的学习,夯实基础,而不是急着被捧到什么位置上去。不要像。。。。。。”
他的话头戛然而止,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堵住了。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闭上了嘴。
玛丽女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的停滞,她看着森内特侧脸上那瞬间流露出的、几乎从未示人的一丝黯然,立刻明白了过来。
她轻轻叹了口气,没再追问,只是也将目光重新投向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年轻人,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可心里,已经替森内特补全了那句话,不要像,那个曾经同样才华横溢、却被过早的名声和浮华压垮了学术脊梁的格拉汉姆。
而此时,台上的李乐,正在阐述算法的迷雾中,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反思性与连接性的开放性问题。
穹顶垂光将他挺拔的身影勾勒出一圈淡淡的光晕,站在那片圣洁与世俗交织的光影里,仿佛一个年轻的布道者,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从容不迫地阐述着他对这个数字时代权力隐秘流动的洞察与预言。
台下,是一片静默的倾听,只有清朗的声音和低沉回声的嗡鸣在古老的穹顶下交融、回荡。
。。。。。。
大厅最后一排靠边的位置,光线被高耸的座席阴影切割得有些黯淡。邹杰和周帆并排坐着,像是刻意将自己隐匿在这片喧嚣与光芒之外的角落。
周帆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努力越过前方层层叠叠的人头,聚焦在台上那个清晰而自信的身影,以及他身后不断切换的ppt上,又不时偷偷瞟向邹杰紧绷的侧脸,生怕惊扰了什么。
“。。。。。因此,我们提出的控制概念,并非意指一个静态的、单向的投射,”李乐的声音平稳传来,“它更接近于一种动态的、相互建构的过程。”
“平台在投喂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校准我们的偏好,进而强化乃至扭曲其自身的投射逻辑。这就像一个不断调整角度的哈哈镜,我们在镜中寻找自我确认,而镜子本身,也因我们的凝视和反应而变形。。。。。。”
邹杰的瞳孔微微收缩。他听到李乐引用了几个关键的数据模型,展示了几张动态演化图,清晰地刻画了信息壁垒的形成和社群极化的路径。
这些模型和图表,其精巧和深度,远非他那个拼凑出来的框架可比。
更让他心惊的是,李乐并非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了算法逻辑与用户认知交互的深层机制,这正是他试图触及却始终隔着一层迷雾的核心。
“他在用数据讲故事,”邹杰心里有个声音在低语,“而且每个故事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结构的韧性源于微观互动的累积效应。我,我只是在罗列现象。”
周帆小声道,“邹老师,他,他这个动态模型,好像比我们那个。。。。。。”
“嗯,”话没说完,就被邹杰一个点头打断。
这时,李乐切换了ppt,开始讲“食人鱼效应”的三种触发情境分析。他结合了几个近一两年发生的、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事件案例,用清晰的数据流和关键节点分析,演示了信息如何像嗜血的食人鱼般瞬间聚集、撕咬,并迅速改变局部“水域”的权力生态。
“注意看这里,”李乐激光笔的红点停留在某个时间序列的陡峭峰值上,“当某个议题触及到群体中广泛存在的认知代偿需求,即对简单答案和情感共鸣的强烈渴望时,一点微小推波助澜,就能引爆大规模的食人鱼式攻击。”
“这种攻击的边界是流动的,破坏力是瞬发的,而事后往往难以追溯真正的源头。”
邹杰咬着嘴唇,他报告中也有类似案例,但他的分析停留在道德批判和现象描述,远没有如此精细地剖析其内在的社会心理机制和技术助推因素。
李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展示出的图表,甚至每一个恰到好处引用的文献,都在他脑海里激荡起复杂的回响。
那不仅仅是对一场高质量学术汇报的纯粹欣赏,更夹杂着一种被全方位比下去后的无力感,以及一种。。。。。恍然。
他看到了自己曾经构想过,却因数据匮乏或方法粗糙而无法实现的模型雏形;
听到了自己隐约触及,却未能精准提炼和清晰表述的核心机制;
感受到了那种将宏大理论思考与细腻实证分析巧妙融合的学术驾驭能力。
这种感受,比前一天在台上被当众质疑、被藤岛发难、甚至被武田“劝退”时,更加深刻,也更加残酷。
那是一种建立在充分理解之上的、对距离的清醒认知,无处可逃,也无法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