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投胎到底是不是真的 > 第1687章 第七分会场(第1页)

第1687章 第七分会场(第1页)

“。。。。。所以,我的研究特别强调了线上互动对线下社会反向塑造效应,这是对传统理论的一个补充,甚至是挑战。”邹杰语速很快,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抛出最吸引人的观点。

“很有意思的角度,”一个穿着休闲西装的中年男人点了点头,翻看着邹杰递上的摘要,“我会关注你的研究。”

邹杰立刻趁热打铁,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更加恳切,“非常感谢,史密斯教授。我的口头报告是在今天下午三点十分,在第七分会场,交叉学科组。如果您有时间莅临指导,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三点十分,第七分会场。。。。。我记下了,如果时间安排得开,我会过去听听。”史密斯教授合上摘要,算是做了一个模糊的承诺。

但这对于邹杰来说已经足够,再次道谢,目送对方离开,转过身,脸上职业化的笑容还未褪去,就对上了周帆有些疲惫和茫然的眼神。

“看到没,哪怕只是客套,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周帆怀里剩下的那摞材料似乎让他有些佝偻,笨拙地调整了一下姿势,讷讷道,“邹老师,咱们。。。。。是不是该进去了?开幕式好像快开始了。”

瞄了一眼手表,又望向主会议厅那两扇正在缓缓吸纳人流、雕饰繁复的厚重木门,门内隐约传来嗡嗡的嘈杂声,像一头即将苏醒的巨兽。

邹杰抬手看了看腕表,时间确实差不多了。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刚才四处社交耗费的精力重新吸回来,眼神再次变得充满算计。

“嗯,进去吧。”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带,低声对周帆吩咐道,“东西都拿好,特别是那些摘要和名片。记住,等会儿开幕式,主席台上的那些主旨演讲,我们听个大概就行。”

周帆一愣,“啊?不认真听吗?那不是年会最重要的部分吗?”

邹杰嘴角露出一丝“你还是太年轻”的笑意,“那种宏观展望、学科前沿的大道理,听听就好,真正的机会不在这里。等会议进行到后半段,大概主旨演讲快结束,进入提问环节但又没什么真知灼见的时候,我们就提前出来。”

“提前走?去哪儿?”

“茶歇区,”邹杰显出一种成竹在胸,“席台上那些做主旨演讲的大牛,你以为他们会老老实实坐在那儿听完所有流程?他们一般露个面,讲完自己的部分,象征性听一会儿,就会借故离开,去喝杯咖啡,或者找个清静地方和人聊几句。”

“你要是傻乎乎等到正式茶歇时间,人山人海,你连他们的衣角都摸不到。提前去守着,兴许就能创造个偶遇,搭上话,运气再好点,说不定还能邀请到共进午餐晚餐喝个小酒的,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单独交流机会。””

周帆恍然大悟,但又有些迟疑,“这……能行吗?会不会太刻意了?”

“刻意?”邹杰轻笑一声,“学术社交,讲究的就是个自然的刻意。你以为刚才我拦下的那些教授、研究员算大佬?顶多算是领域内有些名气的小牛,真正的大佬,是那些被年会邀请来做主旨演讲的嘉宾,是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是教科书上的人物。”

“他们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你想在正式的茶歇时间、在一堆涌上去的人群里挤到他们面前?门都没有,必须打时间差!”

邹杰说着,语气里不自觉带出一种混杂着向往与务实的复杂情绪,“要是能邀请到那么一两位这种级别的大佬下午来听我们的报告,哪怕只是露个脸,这次巴塞罗那之行就值回票价了!这比你发十篇普通期刊都有用。”

周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对邹杰描绘的“大佬”世界感到一丝敬畏和距离感。

忍不住又问,“那。。。。像武田老师、藤岛教授那样的,不算吗?”

邹杰摇摇头,带着点你还分不清层次的意味,“武田老师,在脚盆国内和东亚圈子里是权威,但放到欧洲和世界的社会学界,影响力就要打折扣了。藤岛教授地位更高些,在lse和腐国学界很有分量,但比起那些能决定顶级期刊风向、能影响整个学科发展路径的真正的顶尖大佬,还是差了一层。我们要瞄准的,是后者。”

周帆听得心驰神往,但又觉得这目标未免太过遥远,“可,这些大人物。。。。。能来我们这种青年学者的分会场报告吗?”

邹杰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坚定起来,“事在人为!你不主动去尝试,机会永远是零。就算请不动本人,能交换到联系方式,混个脸熟,在邮件往来中留下印象,也是巨大的收获。”

看道周帆依旧有些懵懂的脸,邹杰笑了笑,决定再给自己这“开山大弟子”点拨几句,“这种国际学术会议,就是个大江湖。脸皮薄、守规矩,你永远只能当个看客。想出头,就得有点策略。”

“我总结了几点,你记着点,以后用得着。”

周帆知道邹杰的毛病,好为人师,可还是竖起耳朵。

“一个呢,叫看菜下饭,分层次出击。”

邹杰一边随着人流往主会议厅入口挪动,一边低声说,“面对不同层级的人,策略完全不同。像刚才杰弗森那种级别的,我们可以用导师武田教授的名头去敲门,用我们扎实的前期工作和明确的理论框架去吸引他。”

“但如果遇到真正顶尖的‘大牛’,比如我刚才提到的那几位,导师的面子可能就不太够看了,那时候,拼的就是我们报告本身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或者,看有没有机缘能切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第二个,聊,不能只聊学术,”

邹杰继续灌输着,“纯学术讨论太干,也容易暴露自己底子不足。得学会聊点学术圈的趣闻,比如谁和谁在某个学术观点上针锋相对,哪个期刊的审稿人更换的内幕,最近谁又和学校机构闹翻了去了对家,类似这些信息往往更能拉近距离,种话题轻松,又能迅速拉近距离,显示你对领域动态的了解不局限于书本。”

“还有,”

邹杰指了指周帆胸前挂着的参会证,“细节决定成败,名牌,随时挂着,让人一眼能看到你的名字和单位。最好在名字旁边,用细笔写上汉字,方便华人学者辨认。”

“跟人聊过,特别是和大佬聊过后,当天晚上一定要发封邮件跟进,简单自我介绍,附上你的个人学术主页链接,加深印象。这叫加强印象管理。”

“要是做海报展示,现在国外流行个人主页不牢各,你把链接印上去,方便别人看,可惜这次我们是口头报告,用不上。”

“但是,最根本的,真才实学是硬通货。”邹杰比划着,“社交技巧再高明,如果研究工作本身不过硬,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对方如果主动说读过你的论文,那才是真正的认可。所以,下午的报告,必须全力以赴,内容要经得起推敲。”

听到这里,周帆的嘴角抽了抽,但很快被坚定取代,“好的,邹老师。不过,您说的,是不是都得这样?”

“这个。。。。。也不尽然,”邹杰的语气不免带上了一丝复杂的感慨,声音也低沉了些,“学术圈是最现实的地方,不管东边还是西边,都是讲点儿出身和师承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