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番外 > 第134章 番外2(第3页)

第134章 番外2(第3页)

现在呢?

诸葛亮与庞统这卧龙凤雏确是天下难得一见的聪慧之人,但如果诸葛亮没有经历历史上的徐州之变,辗转来到荆州,在此地躬耕养望,推断天下大势,随后跟随刘备出山,自一县一郡之地发展而起,他还能成为历史上的诸葛丞相吗?

若是让这样的栋梁之才在自己的手底下长歪了,还是因为他筹办太学的旨意有了这样的转变,那就不太妙了。

刘秉咬着笔杆,沉思了许久,做出了两个决定。

荀彧在次日听到陛下提出的两条规定时,也愣住了一下。

第一条是,严禁蔡邕等政治头脑约等于没有的大儒,向“初学”“中学”之中的太学生传授与官场以及国情有关的知识。

这话说得是伤人了一点,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好像很合理。

第二条就有意思了,说的是太学生毕业前,需完成一项社会议题的考核,确认并非纸上谈兵之人,再放出来参与官员选拔。

荀彧听得刘秉说了几句,便意识到,陛下可能并不只是想要解决县民争端这样的磨炼,而是整顿吏治,平定纷争这样的考核。能否完成任务,不是最重要的,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是关键。

“这两件事,臣会尽快找人草拟出章程的。”荀彧答道。

至于前一句,到时候怎么都要把话说得好听一点。

见陛下颔首,荀彧又道:“陛下,蜀中来信了。”

刘秉神色一凛,顿时从先前对太学的展望中抽离了思绪,“呈来一观。”

他自关中回返洛阳后,便以大汉皇帝之名,向益州牧发出了一份诏令,问询益州牧刘焉此人办事是否多有不妥。

诚然,益州牧刚刚上任时,还能算是朝廷的忠臣。

前益州刺史郤俭因益州地处偏远,难受朝廷掌控,于是在此地大肆敛财,胡作非为,以至于百姓怨憎,当地有人举兵,将其杀死。刘焉向朝廷请为益州牧,前来镇压叛乱,治理蜀中。

可他一朝坐稳了位置,便与五斗米教的首领张鲁多有往来,让张鲁占据汉中,截断道路。

这道理一绝,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听朝廷号令。

于是,先前的关中朝廷与洛阳朝廷之争,他就完全没有参与进来。

反正装没听见就完事了!

可现在,这份“唯一的皇帝发出的诏令”,终究还是送到了刘焉的面前,让他在畏惧于朝廷平乱神速之下,不得不给出了一份回应。

但刘焉显然明白,这份回应肯定不能是请罪,否则他此前的数年经营即刻间便要化为乌有了,还要被夺职查办。

他也更不可能承认,自己早年间请求要这个益州牧的位置是听人说“益州有天子气”,还偷偷在这里造了逾制的乘舆。

这位益州牧大概是一边痛骂为何汉灵帝不是个东西,让他看到了当皇帝的希望,这条路又被当今天子迅速堵上,一边写出了这份回信。

刘秉展信就见,刘焉在信中写道,五斗米教,也即天师道的信徒截断斜谷道,彻底占据汉中一事,他虽然知情,却实难控制。只因他如今先需定蜀中,摒弃后顾之忧,方能向北征讨。

而那蜀中多年与朝廷音书隔绝,固然自有其地域上的缘故,也是人为所致。

此地的氐人蛮夷与豪强大族相互勾结,盘踞一方,对于朝廷的命令并无多少听从的意思,而这其中倒是也有一批学识不低的士人,在当中主持大局,让朝廷难以轻易将他们镇压。

刘焉到此之后,深知让这些人继续发展下去的弊病,于是一边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与他们往来,博取他们的好感,一边扶持提携跟随自己入蜀的亲随,又为董卓占据关中后流落来蜀中的一批士人提供了安居之所,希望能借着这批东州士的能力,击垮当地的益州士。

届时,当地顽石已除,朝廷政令必定上下通达。

汉中本为高祖龙兴之地,也当随之不攻自破。

刘秉冷笑了一声:“他倒是沉稳,一条条写着自己的举措,就差没将一句话写在开口,那就是他已在此地站稳了脚跟,若随意派人前来接管,又得耗费四五年的时间,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动乱,哼。”

“益州蛮夷与士族各有诉求,东州士依附刘焉而存,还有那天师道意图在汉中壮大,政教合一,四方斡旋之下也能杀出重围,刘焉确是一位能人,但似乎并非朕可以指挥得动的能人!”

就像现在,他不动声色地为自己开脱,仿佛朝廷一旦派人接管益州,褫夺他的官职,就是不顾当地民生,不顾他刘焉的种种良苦用心,是陛下昏聩无能!

荀彧道:“不仅如此,为刘焉送信的使者身份并不一般,是他的长子刘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