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穿越三国颍川 > 第三十六章 张文远(第2页)

第三十六章 张文远(第2页)

“哦?”刘湛的眉毛猛地一挑,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脸上露出了极感兴趣的神色。心中那股因吕布之死而产生的淡淡感慨,瞬间被一种强烈的、名为“机会”的情绪所取代。

张辽,张文远!

这可是他心心念念、在内心名将谱上挂了号的人物!历史上,那可是威震逍遥津,以八百精锐破十万之众,杀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的绝世名将!

他原本还时常遗憾自己崛起稍晚,时空阻隔,未能有机会在吕布败亡前招揽这位良将,没想到命运竟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张辽送到了他的“面前”——虽然是落在了他最强大的对手曹操手里。

“曹操为何不立刻招降张辽?”荀衍放下手中的账目,脸上露出疑惑之色,他抚须沉吟道,“张文远乃世之良将,有名将之姿,曹操素来以爱才、善于用人著称,岂会对此等人才置之不理,任其囚于军中?这不合常理。”

一直沉默旁观的贾诩,此时缓缓合上了手中的书卷,抬起他那双似乎永远古井无波的眼睛,声音低沉而清晰地分析道:“此正曹孟德狡黠精明之处,亦是我等之机会。吕布新亡,其势虽散,余威犹在,部众心思未定。张辽乃吕布心腹爱将,若曹操立刻予以厚待,高官厚禄招降,恐惹人非议,谓其不念旧主,凉薄寡恩,且易使新降之吕布部众离心,认为曹操轻慢旧谊。反之,将其冷处理,暂囚于军中,一则可观察张辽之心志气节,看他是否值得招揽;二则等待时机,待吕布之事影响稍冷,再行恩威并施之举,既可显其容人之量,又可让张辽感受到处境之艰难,更容易接受招抚。”

郭嘉抚掌,脸上露出了然且带着几分戏谑的笑容:“文和先生看得透彻!这就是说,曹操现在还没把这锅香气四溢的‘张文远’好饭正式端上桌,火候还差着呢!正好给了咱们下筷子的机会!主公,”他转向刘湛,语气变得认真而热切,“此将勇而有谋,沉稳忠义,非匹夫之勇,乃大将之才!若能得之,悉心用之,将来临阵破敌,镇守一方,其价值,胜得数万雄兵!绝不能让他落在曹阿瞒手里,否则便是如虎添翼,后患无穷!”

刘湛深以为然,重重颔首。

他深知张辽的历史评价和实际价值,更清楚一旦让曹操得到并善用张辽,对于自己未来的霸业将是何等巨大的威胁。

“奉孝,文和,既如此,可有良策?如何能从曹孟德手中,将张文远这等良将,‘请’到我们这边来?”他特意用了“请”字,足见其对张辽的看重与志在必得。

郭嘉眼珠灵活地一转,计上心头,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弧度:“主公,此事关乎曹操切身利益,硬抢肯定不行,容易引发直接冲突,于我方目前稳定长安的大局不利。需得借势而为,用巧劲。”他踱了一步,继续说道,“您如今是什么身份?是大将军,假黄钺,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名义上节制天下兵马军政!这张文远,虽是吕布部将,但吕布也曾受过朝廷官职,从法理上讲,他亦是朝廷将领!

如今主犯吕布伏诛,其麾下将佐如何处置,是杀是放是招抚,朝廷……也就是大将军您,完全有权过问、审理、裁决啊!”

贾诩微微点头,接口补充,将计策完善得更加周密:“奉孝所言,正是釜底抽薪之策。可下一道大将军府钧令,以朝廷名义,索要吕布余党,言明需押送至长安,由朝廷统一进行甄别、审理,以正国法,以安人心。名义上,是针对所有被擒的吕布余党,以示公允,实则我等之目标,唯有张辽一人。曹操虽势大,兵多将广,但明面上,他仍需尊奉朝廷,至少在公开场合,要维护天子威严。他若强行扣留张辽不放,便是公然抗命不尊,藐视朝廷法度,于其一直以来塑造的‘匡扶汉室’之名有损。此乃阳谋,即便他看穿,也难有正当理由拒绝。”

刘湛眼前豁然开朗,此计甚妙!充分利用了自己目前在政治地位上的绝对优势,压曹操一头,让他吃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

“好!此计大善!就依二位先生之计!”他当即决断,对荀衍吩咐道,“文若,立刻以大将军府名义,起草文书,行文至曹操军中,言明朝廷欲审理吕布余党,着其将擒获之张辽等一干人犯,妥善押送,即刻启程前来长安!语气要郑重,法理要清晰,让他无可推诿!”

命令很快拟好并用印,由快马送出。

然而,数日后,曹操关于此事的正式回复尚未到来,却又有新的、更令人警惕的消息接连传来:曹操大军在彻底平定徐州、清除吕布残余势力后,已拔营起寨,正浩浩荡荡,旌旗蔽日,向着长安方向开来!

显然,解决了吕布这个心腹大患后,曹操再无后顾之忧,他要亲自前来长安,与刘湛进行新一轮的、面对面的、更为直接的较量了。

长安城内的气氛,因这个消息再次骤然紧张起来,如同拉满的弓弦。

刘湛一方面与郭嘉、贾诩、荀衍等人加紧商议应对之策,另一方面则命令徐晃、周仓,乃至新近投效的将领,进一步加强长安内外防务,严密监视曹军动向。

同时,他对于尚在曹操掌控之中的张辽的命运,也更加关注和急切。

第三十六章张文远

又过了几日,曹操大军的先头部队,由夏侯惇、曹仁等将领率领,抵达长安城外,于指定区域开始安营扎寨,营垒相连,号角相闻,带来一股强大的军事压力。而押送“吕布余党”的队伍,也混杂在这先头部队之中,抵达了长安。

刘湛并未亲自出面,以免过早与曹军将领直接接触,失了身份。

他派出了能言善辩、身份足够代表大将军府、又深知内情的郭嘉,带着大将军府的符节和正式文书,前往曹军营地办理交接。

整个过程,据说并不十分愉快。

夏侯惇脸色阴沉,独眼中凶光闪烁,几乎要按捺不住怒火;负责押送的曹军将领也多有不服之色。

但郭嘉手持朝廷钧令,言谈举止滴水不漏,既保持了对曹军“辛苦”的客套,又寸步不让地坚持必须按令行事。最终,在“朝廷法度”这面大旗之下,曹军不得不放人。

当郭嘉回到大将军府时,脸上带着如同偷吃了鸡的狐狸般得意洋洋的笑容。

他身后,跟着一名刚刚被除去了沉重镣铐、却依旧神色沉郁、难掩长途押解风霜之色的将领。

那将领年约三旬,身材并非徐晃、周仓那般魁梧如山,但站姿挺拔如孤松,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度。他面容刚毅,线条分明,嘴唇紧抿,下颌绷紧,显示出其内敛而坚韧的性格。虽然衣衫略显破旧,脸上带着疲惫,但那双眼睛,却依旧锐利如鹰隼,目光开阖间,带着历经沙场血火淬炼出的沉稳与警惕,更深处,则藏着一丝未能保全主公、自身亦沦为阶下囚的悲怆、屈辱与茫然。

正是张辽,张文远。

“主公,幸不辱命!人,嘉给您全须全尾地带回来了!”郭嘉笑嘻嘻地拱手禀报,随即侧身,对张辽介绍道,语气难得地带上了几分正式,“张将军,这位便是当朝大将军,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刘公!”

张辽抬起头,目光沉静地看向端坐于上的刘湛。他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听说过这位近年来迅速崛起、如日中天、如今权倾朝野的年轻大将军的种种事迹,只是没想到本人看起来比传闻中更加年轻,也更加……沉稳。他抿了抿有些干裂的嘴唇,并未立刻行跪拜大礼,只是抱拳,微微躬身,沉声道:“败军之将,戴罪之身张辽,见过大将军。”语气不卑不亢,带着武人固有的硬气与此刻复杂心境下的疏离。

刘湛并未在意他略显简慢的礼节,反而站起身,绕过书案,缓步走到张辽面前,相距不过数尺,仔细地、毫不避讳地打量着他。

这就是历史上那个写下传奇篇章的张辽!这就是那个能让孙权闻风丧胆的张文远!

他越看越是满意,心中那股求才若渴的喜悦几乎要满溢出来。他亲自伸手虚扶,语气异常诚恳,甚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激动:“张将军快快不必多礼!将军威名,勇略胆识,刘某早已如雷贯耳,心向往之!今日得以相见,足慰平生,果然名不虚传,气度非凡!”

张辽微微一愣,虎躯不易察觉地震动了一下。他本以为自己是兵败被擒、又被当作物品般索要过来的阶下之囚,即便不被折辱,也免不了会受到冷遇、盘问,或是带着施舍意味的招揽。却万万没想到,刘湛竟会如此客气,甚至可以说是……热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