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土地,以前种地是为地主种,现在是为自己种,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临安周边的田野里,杂交水稻的稻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
以后不再是地主带着管家来收租,而是农会组织大家互助种田,大家有说有笑,干劲十足。
农民们交了该交的赋税,剩下的全是自己家的。
以前连稀粥都喝不饱,现在能顿顿吃干饭,有的人家还能存下不少粮食。最主要是现代杂交水稻产量实在是太高了,一亩地两千多斤。
多余的粮食还能拿到市场上去卖钱,家家户户都有余钱了。
百姓们根本不敢想象,还以为襄王给他们的是天上的仙稻,对襄王更是敬若神明。
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出了米饭的香味,再也不是往日的野菜糊糊。
孩子们的脸上有了血色,隔几天就能割上几斤肉改善伙食。
百姓们都知道,这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们团结起来,跟着襄王,跟那些坏地主斗出来的。
他们不再是任人欺负的“泥腿子”,而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临安的百姓真正站起来当家做主了!
临安的百姓们生活越过越红火,可皇宫里的宋理宗,日子却越过越冷清。
以前宫里的太监、宫女见了他,都毕恭毕敬,连大气都不敢喘,可现在,连给他送饭的小太监,都敢在背后偷偷议论外面的事,说起襄王和农会,语气里全是崇拜。
宋理宗想找大臣们商量对策,可那些原本忠于他的大臣要么躲着不见,要么来了也只说些“皇上息怒”“臣无能”之类的的空话。
他们都知道,赵宋的天下早晚保不住了,谁也不想惹祸上身。
宋理宗坐在冰冷的龙椅上,看着空荡荡的宫殿,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
他知道,从杨建国发动那些“泥腿子”成立农会、跟地主斗的那一刻起,他的江山就已经亡了。
他现在就是一个多余的人,守着这座冷清的皇宫,等着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而杨建国此时正在襄王府,和手下们议论接下来的工作。
临安的农会取得重大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这还远远不够。
杨建国知道,临安的模式必须尽快推向全国,让百姓当家做主的星火,燃遍整个大宋的土地。
临安这边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田是自己的,粮是自己的,说话腰杆都直了。
可这些好消息传到全国其他地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主要是地方上没有杨家军坐镇,全是各地节度使、州府军队说了算,这些人跟本地地主穿一条裤子,把新政当成耳旁风,老百姓想跟着临安学斗争,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