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大宋!天佑杨家军!”
临安城内的欢庆气氛愈发热烈,鞭炮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酒楼里说书先生已经开始编排“襄王三箭定天山”的新段子,引得满堂喝彩。
百姓们才不管朝廷里的弯弯绕绕,他们只知道,草原的威胁解除了,往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带给他们这一切的,是襄王杨建国和他战无不胜的杨家军!
然而与民间的一派欢天喜地不同的是,皇宫之中,却是一番微妙景象。
龙椅上,宋理宗听说杨家军在漠北打了打胜仗,整个蒙古草原都归顺大宋。
宋理宗脸上却是一点笑容都没有,反而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对于宋理宗来说,打不打胜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的皇位还能不能保住,还能不能坐得稳。
作为大宋的统治者,向来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忌惮武将,尤其是打胜仗的武将,最害怕的就是杨建国这种立下大功的武将。
宋朝的统治者总是担心这些武将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对付这些武将要处处提防,防止他们反叛。
对岳飞就是这样,对很多名将也是这样。
这几乎已经成为宋朝统治者的传统。
如今杨建国为大宋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声望必将如日中天,这对他这个皇帝而言,是福是祸?
他本来就被杨建国囚禁在深宫之中,整个朝堂如今也都是杨家军说了。
宋理宗多么希望杨建国在漠北打一个大败仗,最好是战死在漠北。
草原安不安定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杨建国只要一死,杨家军只要一败。
自己就不用被软禁了,自己又可以重新当皇帝,掌控朝政了,不用向现在这样当傀儡和金丝雀。
然而事与愿违,杨建国率领杨家军在漠北打了打胜仗,还将草原给打下来了,这让他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垂拱殿内,宋理宗像一尊泥塑木雕般坐在龙椅上,面前的捷报奏章仿佛是一道催命符。
殿内伺候的宦官宫女个个屏息凝神,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成了陛下发泄怒火的牺牲品。
“漠北……都护府……”宋理宗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龙椅的扶手。
他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开疆拓土的荣耀,而是杨建国那张年轻却威严的面孔,以及那双仿佛能看透他所有心思的眼睛。
“他回来了……他带着泼天的大功回来了……”宋理宗的心一点点沉下去,如同坠入冰窖。
他原本还存着一丝幻想,希望草原的风沙能吞没那个功高震主的权臣,希望那些残忍的的蒙古部落能让他永远留在那片苦寒之地。
可现在,一切都落空了。杨建国不仅赢了,还赢得如此漂亮,如此彻底!
平定草原这么大的功劳,等他回到这临安城,自己这个傀儡皇帝,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宋理宗仿佛已经看到杨建国黄袍加身,而自己则被请去某个偏僻宫殿“颐养天年”,甚至……悄无声息地“暴病而亡”。
恐惧瞬间蔓延。宋理宗不想死,他更舍不得这九五至尊的位子,哪怕只是个摆设!
“陛下。襄王大军已至临安城外三十里,不日即将入城。朝中诸位大臣……都已准备出城迎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