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个年纪不一的牧民孩子拘谨地坐在小马扎上,大的十几岁,小的才五六岁。他们脸上带着好奇、紧张,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渴望。
教书先生是个年轻的杨家军文书,姓王,看起来文质彬彬。杨建国特意挑选王文书当教书先生,因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蒙语。
王先生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用蒙古语缓慢地说道:“今天,我们学第一个字‘人’!我,你们,你们的阿布(父亲)、额吉(母亲),都是‘人’。”
“跟我念,r—e—n,人!”
孩子们怯生生地跟着念:“r—e—n,人……”
声音参差不齐,但格外认真。
帐外围观的牧民们议论纷纷:
“识字?咱们祖祖辈辈放羊,识字的都是大喇嘛和部落里的首领,现在咱们的娃也能学了?”
“学这个有啥用?能多养几头羊吗?”一个粗豪的汉子嘟囔道。
他旁边一个稍微见过点世面的老者摇摇头:“巴特,你懂啥!识字了,就能看懂都护府发的告示,以后做生意,不怕被宋人的商人骗了账目。我听说,大宋那边,识字的人才能当大官,赚大钱哩!”
这时,王先生又开始教简单的算术。
“一只羊,加上另一只羊,是几只羊?”
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圈。
“两只!”这次孩子们回答得响亮多了。
“那再加上八只呢,是几只羊?”
王先生继续引导。
孩子们掰着手指头,努力地算着。
看到孩子们开始学算数,帐篷外围观的牧民们顿时来兴趣了。对于他们来说,学算术可比学读书写字有用多了!
牧民们文化素质低,数学更差,十以内的加减法勉强能算明白,一百以内的就算不明白了,手指头加上脚趾头都不够用。
更别提乘法除法了,那简直是听天书一样。
就是因为牧民们数学算数不行,之前没少被金国和宋国的商人骗。
明明是一百斤羊毛,那些狡猾的商人用他们带来的、做了手脚的大秤一称,硬是说只有八十斤。
牧民们看着那秤杆好像是不太高,可由于看不懂秤上的数字,具体差多少,心里根本没数,只能眼睁睁吃亏。
明明说好五张上等羊皮换一把铁刀,等真到了交易的时候,商人又掰着手指头算一通什么损耗、运费,最后愣是变成八张羊皮换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