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空一定要去我的店里吃饭,”吴雨桐嗓门洪亮,豪爽地说,“我给大家免单!”
“那可说定了!吴老板!”大家纷纷起哄。
孙雯雯安静地站在一旁,温和地笑着。她没有下海,一直在体制内稳扎稳打,现在也做得很好,已经是处级干部了。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有人泡上了新茶,有人拿出了当年的老照片。
“你们看,”一位同学举起一张已经严重发黄的照片,“这是我们77级经济系入学时拍的合影。”
照片上,一群年龄参差不齐的年轻人,穿着朴素的蓝色、灰色衣服,脸上带着青涩、茫然,却又无比坚定和兴奋的笑容。
他们刚刚经历了十年的特殊时期,刚刚通过了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这座最高学府。
“真年轻啊,”有人感慨。
“一晃,快十七年了。”
“是啊,”另一个人说,“那时候我们还是毛头小子,现在都人到中年,头发都快掉光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但笑声中带着几分时光流逝的感慨。
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男同学,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我们都回来了。当年答应教授的事情,我们都做到了。”
林知微看着眼前这帮老同学,心里涌起一股复杂而滚烫的情绪。
他们是特殊的一代人——七七届大学生。他们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年龄大,经历过更多的苦难,也因此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们曾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用四年的时间,仿佛要把失去的十年都补回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真的做到了。
第261章再回燕园(下)(正文完)
有的像单鹏一样,回到母校任教,建立研究中心,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有的像林知微一样,创办企业,向世界输送中国设计,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有的像吴雨桐一样,投身商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力搏击。
还有的像孙雯雯和更多同学一样,在政府部门、在科研机构、在各行各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力量。
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支持着国家的发展,实现着当年的承诺和抱负。
“在想什么?”周译握住了她的手,轻声问。
“在想,”林知微回握住他的手,看着满院的同学,轻声说,“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很幸运。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也赶上了这个最好的、可以改变一切的时代。”
“是啊,”周译点头,深以为然,“而且,我们的下一代,安安和南南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
他们想起了刚刚高中毕业的安安和南南,这两个孩子,生长在改革开放的黄金年代,没有经历过父辈的饥饿与动荡,他们有着最好的教育条件,更广阔的视野,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他们将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里,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正文完)
————
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们。
这个故事从炎炎夏日开始动笔,转眼间,时光流转,现在窗外的银杏叶已经飘黄,昨天还收到了提前供暖的消息,冬日已经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