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和暖,明日要先回工部,顾宁熙早早上榻安置。
本以为能很快入睡,然闭上眼,脑中却无端浮现出那人的身影来。
从前于君臣之外是好友,而今后……好像会变得不一样了。
……
夜色已深,御书房中,孙敬瞧他家陛下仍在摆弄那三个木头小人。
午后没什么要紧的政务,陛下却硬生生忙碌到黄昏时分。
偶尔孙敬入内奉茶,就见陛下执了御笔在出神。
“陛下,”孙敬恭声道,“时候不早了,不如早些回寝殿休息?”
虽已登基,但陆憬并未搬入太极宫中,只命人收拾了瑞和殿。工部已在绘制图纸,预备扩建这座殿宇,更合帝王规制。
“也好。”
陆憬将那三个小人重新排布,把元乐放在最中央。
他今日翻来覆去,总共想了三桩事。
分明是他和元乐相识在前,怎么宣平侯夫人就没有瞧上他呢?
他接着想,他便说么,果不其然,孟家表兄不像是元乐喜欢的性子。
他将三个木头小人摆回多宝阁上显眼处,最后又想,再过两月就是他的生辰。
他要让元乐再给他雕一个木头小人才对。
……
时隔数日重回工部,顾宁熙先去拜见了尚书大人与侍郎大人。
她这段日子告病在府,堆积的差事已由新的工部郎中接手。
十几日不曾上朝,朝中的变化调度比她想象得还要多。
蜀王殿下离京时,一批忠心于他的东宫属官追随他去了蜀中。而留下的东宫旧党,不少都自请外放。其中有真才实学者,陛下仍是不拘一格录用的,大大安了新旧朝臣之心。
对于顾宁熙被拔擢为中书舍人一事,李侍郎丝毫不觉意外。
中书舍人约定俗成都得是清贵翰林出身,因需时常在御书房候召,惯例都是选些年轻的官员。如此便能筛掉许多人,原定的四位中书舍人都是太上皇提拔。陛下登基不久,若是如数撤换也会落下个不敬君父的名声。另外加二人进去是最好的选择。
工部原本在六部中位居最末,但随着江山一统,与突厥也订立了数年和约,朝廷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各处忙于兴修农田水利,地方农具推广也初见成效,正是工部可以大显身手时。兵部与刑部暂且向后靠,陛下新擢选的中书、门下两省官员,有不少都是工部和户部出身。
六部近来不少额定的官职都新添了人数,李侍郎笑道:“眼下你在工部的事务也有邓郎中与你一同分担,你可多花些心思在御前。”
顾宁熙谢过李侍郎的提点,邓郎中也是个温和厚道人。他们二人互相帮衬,划分了职责,彼此的公务都能轻松些。
江南那边顾宁熙业已去信,告知表兄她在朝中的近况。
其实她留在京都更好,母亲和外祖家她都能更方便照看。
花了半日的时间厘清工部的新务,顾宁熙知会过邓郎中,便往御书房的方向去。
六部的值房就在宫墙边,而御书房后有一排值房,专供中书舍人当值所需。
原本的四位中书舍人以赵风赵大人资历最深,会由他协调一些常务。顾宁熙与另一位邱舍人初来乍到,暂且先多看看,多学学,不急着上手差事。
一日的工夫下来,顾宁熙对今后的新差事约摸有数。
她整理过属于自己的桌案,心境不知不觉随之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