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透明的涟漪荡漾开来。
黑暗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派宜人的河边风光。
但见河水汤汤,清澈见底,沿岸垂柳依依,远处田畴阡陌纵横,更远处有山峦起伏的淡影。
正是贯穿京畿、滋养北直隶大地的母亲河——
永定河的某处景致。
第三十八章孙承宗
在这幻化出的永定河畔,一位须发皆白、面容刚毅的老臣独自站立,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惊愕,左右环顾这骤然发生的环境变化。
待看清不知何时已立于身侧的崇祯皇帝时,他收敛心神,拂衣便要跪拜行礼:
“臣,孙承宗,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
崇祯虚抬了一下手。
一股柔和的力量托住了孙承宗下拜的身形。
他平静地看着这位老臣,问道:
“听高起潜说,你入京以后,第一件事,便是急着求见朕?”
孙承宗心中一震,没想到陛下会在此特殊时刻、以此种方式单独召见自己,忙躬身答道:
“回陛下,正是。臣确有要事,欲面陈圣听。”
崇祯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同时也打量起这名在前前世历史中,充满悲壮色彩的栋梁之臣。
‘孙承宗,北直隶高阳人,明末罕杰出军事战略家。’
早年家贫苦读,三十二岁方中举人,后受聘于大同巡抚房守士,得以亲历边塞,由此开始深入钻研军事,并非寻常纸上谈兵的书生。
万历三十二年,他考中进士,位列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更曾担任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天启二年,后金攻占辽西,明军一溃千里。
国势危殆之际,帝师之尊、地位清贵的孙承宗慨然自请督师蓟辽。
他提出“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务实战略,力排众议,大胆重用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
主持修筑了大名鼎鼎、成为明末辽东防御支柱的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
他在任上大力推行屯田、练兵、筑城三大举措,不仅稳固了局势,更收复失地四百余里,迫使一代雄主努尔哈赤数年不敢西进。
明末战场赫赫有名的精锐骑兵——关宁铁骑,亦是在孙承宗手中初具雏形,成为明末对抗后金的重要力量。
然其功绩与刚直触怒了权阉魏忠贤,致使孙承宗于天启五年被迫辞官归乡。
原身崇祯皇帝即位后,孙承宗曾被重新起用,但又因大凌河之战失利遭朝臣弹劾,二次罢官。
直至晚年,清军攻破其家乡高阳,时年七十六岁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血战到底,城破后慨然自缢殉国,全家百余口一同死难,气节照耀千古。
当下,受朱幽涧的蝴蝶风暴影响——
由于皇帝闭关近一年,朝局由内阁主导,孙承宗的官场经历也发生了些许偏差。
在不久前的“己巳之变”中,孙承宗虽临危受命,调度包括袁崇焕部在内的援军,最终击退后金,稳定了北京局势;
战后,他还主持了被兵灾破坏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的修复工作。
但因崇祯始终未曾露面,内阁并未像原有历史那样,给予孙承宗兵部尚书的正式头衔,反而在四城修复工程刚刚启动之际,便寻罪由将他罢黜,遣回了高阳老家。
好在孙承宗本就是北直隶人,家离京师不算遥远。
故而崇祯出关后,一道诏令,他仅用了几日时间,便再次风尘仆仆地赶回了这座承载着他无数抱负与遗憾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