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众人此刻已开“法眼”,能清晰“看”到每一片舒展的绿叶,每一寸斑驳的树皮,甚至深埋土壤的根须——
都在向外散发极其淡薄、凝聚盎然生机的青色光晕:
【草木清气】。
场景骤然拉远。
沧海桑田。
高山隆起又夷为平地,大河奔涌又归于干涸。
宏大的时空尺度下,万物剧变。
最后,所有景象收束,聚焦于一个盘膝静坐的人形光影。
此人呼吸绵长,意念沉凝。
在其丹田处,一点灵窍明亮可见。
只见周遭空间中弥漫的【日精】、【月华】、【草木清气】等其他天地灵气,被灵窍一丝丝地牵引,纳入体内。
在这四幕景象循环演变的同时。
崇祯恢弘的声音,直接从每个人的心湖深处响起,将修炼之秘娓娓道来:
“以法为引,窃天地之机。”
“修炼之始,人体与天地灵机间,存有无形隔阂。”
“胎息与练气二境,便是凭借功法,于体内构筑一条‘盗取’天地灵机的秘径,将外界的灵气,炼化为己身的灵力,藏于灵窍。”
声音顿了顿,虚空中的景象再次聚焦于那个静坐的人影。
尤其凸显其丹田处那点明灭。
第三十六章半步胎息
“第一境,胎息。”
“灵窍初开,神与气交。”
“在于闭外窍,启内窍。”
“由凡俗口鼻之后天呼吸,转为灵窍之先天吐纳……”
随着崇祯的解说,人影内部的景象变得透明可见。
只见他依照某种玄奥的功法图示与口诀,收敛所有心神,将全部意念沉于丹田之处。
或观想有形——如鸡子、飞龙、鸟雀——圆融一体;
或观想一个抽象的点、没有线的面。
功法不同,观想所需不同。
所追求感应的天地灵气,亦截然不同。
“天地万气,无论清浊贵贱,皆由道弦所生,本质无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