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对手不是傻子,不会给你翻盘的机会,对手们更多会选在你无法与之抗衡的时间里,把你驱赶到自己高地,限制你一切能发育的机会,最后凭借取得的装备基础,不等伱发育完全就将你击败。
其次LPL运营体系下的选手,竞技状态上下起伏极其不定,好的时候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不好的时候只能达到百分之二十。
最恐怖的是LPL运营体系下的选手,犯错几率极高,大概在百分之六十左右,与LCK运营体系下的选手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LPL运营体系下的某个职业选手在不该出现的时间点、不该出现的地点,打出不该有的操作,或者直接在对线前中期就被对手打崩盘,直接断送掉战队节奏,最终导致输掉比赛。
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易懂,又呈现在所有人眼前的问题,不知为何LPL在七年时间里置若罔闻,不管不顾。
所以直到今天,LPL依旧没有一个能真正意义上彻底击溃LCK的战术体系。
运营其实每个队伍肯定都会,哪怕是打发比较粗糙的欧美,都会有运营。
但为什么偏偏LCK的运营即视感这么重这么熟练,要了解LCK运营的根,就得先把LCK运营的本质给摸透。
一个MOBA游戏的核心逻辑,叫博弈的猜拳关系,从本质上来说,英雄联盟里所有的博弈上到运营判断,下到操作对拼,本质就跟石头剪刀布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剑姬的W技能和赛恩的Q技能之间的博弈,从理论上说,剑姬用W挡掉赛恩的Q,剑姬赚而反之亦然,但道理都懂,关键谁赚那就是拼博弈了,可你再厉害的一个人,也不可能次次猜拳都赢,这就造成了变量的产生。
事实上,英雄联盟这款游戏的改动,就是不断增加博弈的比重,所以大家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指向型技能被削弱甚至修改,因为指向型技能导向了一个关键核心—就是无法被反制。
所以ADC在S7后也长期处于一个面黄肌瘦的状态,因为ADC的核心普攻就是一个无法被反制的逻辑。
看集锦时,总是会有一些弹幕在杠,“对面要是XXX就行了”,“看水平还不如XX段位”……
这种逻辑就等于他出剪刀你为什么要出布啊,我一个青铜都知道出石头都赢啦。
然而这是因为上帝视角带来的因果逆推!
而韩式运营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比赛中猜拳的比重,让所有的行为都没有反制空间!
我游戏理解比你强,我为什么需要跟你去操作博弈呢?!
就拿剑姬和赛恩的博弈来说,一个王者剑姬和青铜赛恩就博弈一百次剑姬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都挡到。
排位运气差一次无所谓,你该是什么段还是什么段,但职业赛场追求的是什么,是无敌是最强是不输!
越顶尖的高手就越会避免需要猜拳来决定胜负,因为我能游戏理解吃你,我为什么要跟你拼反应,甚至拼运气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以运营等于减少带有运气因素的经营。
虽然都是职业级选手,但像IG这种依靠个人水平就能杀出一条路的队伍总归是少数,而减少比赛过程中猜拳的比重让变量对游戏的影响更少是抹平个人能力差距的最好方法。
所以完美的运营是什么?
是BP选完游戏就结束了!
每个版本LCK队伍都会不断去寻找版本的最优运营解,然后反复去套这个模版,事实上,拿DWG来举例,他们善于进攻只是表象,他依旧不会脱离LCK运营的本质,也是有模版的。
只是不同的LCK队伍他们因为人员构成不同擅长的不同,所以模版会有各自的侧重,从而决定运营模版强度的三大核心。
一是对阵容的理解。
说白了就是把握阵容的强势期。这个东西站在OB视角和上帝视角谈很简单,但当你代入选手,进入第一视角时,就会发现这并没有那么容易,属于道理我都懂但比赛的时候脑子就不一定处理的过来。
很多时候站在上帝视角总能发现许多机会,但职业选手就是会犯各种各样在普通人看来都不应该犯的失误。
因为选手是人,是人就会有局限性,所以就涉及到一个东西叫视野信息收集,视野越好那么自然获得信息就越多,信息越多判断虽然不一定能越准确,但起码你有这个根基在。
所以LCK赛区是所有赛区里最强调视野的赛区,本质就在这儿,因为比赛判断这个东西吃天赋,或许有些天赋强的指挥能够用五十分的信息做一百分的判断,那LCK用八十分的信息做一百分的判断结果也是一样的。
电子竞技结果就是一切,但游戏内资源的总和是一定的,过于投资视野,会导致在其他方面有空隙,那即便有足够的信息,你执行力跟不上也白搭,所以S7利用真眼海夺得冠军的SSG,在18年用同样的思路就只能16强了,所以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LCK运营的第二大核心在于对固定资源的优先级排列。
固定资源是兵线、防御塔、野区、小龙、男爵,这些不会跟对手互动的游戏内容,也叫峡谷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