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孙立人沉浮录 > 第252章 治江探友议经营(第2页)

第252章 治江探友议经营(第2页)

于永斌和江春生相视一笑,放轻脚步走过去。直到走近了,李大鹏才若有所觉地抬起头,当看清来人时,他先是一愣,随即脸上瞬间绽放出惊喜的笑容,那笑容在沾着些许煤灰的脸上显得格外真切。

“哎呀!你们两个老弟怎么跑来了?也不提前打个电话!”李大鹏大声说着,绕过沙箱快步迎了上来,伸出沾满型砂的大手,先在于永斌肩膀上捶了一下,又紧紧握了握江春生的手,“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还是第一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同时见到你们两位大忙人!”

于永斌哈哈笑道:“怎么?不欢迎我们搞突然袭击啊?我们这是体察民情,看看李大厂长有没有偷懒。”

“欢迎!当然欢迎!最好是天天来这种惊喜!”李大鹏显得非常高兴,眼神里闪烁着发自内心的喜悦,“我就喜欢你们这样不请自来,这才显得咱们关系铁嘛!以后就得保持这个传统!”

寒暄几句后,李大鹏对旁边的老师傅又交代了几句,便摘下安全帽,对两人说道:“走,这里太吵,灰又大,去我办公室聊。”他又转头对不远处一个正在记录数据的年轻工人喊道:“小刘,去帮我泡壶好茶送到办公室来!叶主任今天休息,麻烦你跑一趟。”

年轻工人应声而去。

三人离开喧嚣燥热的车间,重新回到李大鹏的办公室。李大鹏拿出钥匙打开门,请两人进去。办公室还是老样子,陈设简单。今天是休息日,叶欣彤不在,少了几分整洁,桌上堆着些图纸和报表,略显凌乱。

“随便坐,随便坐,我这儿乱得很,别介意。”李大鹏招呼着,不一会儿,那个叫小刘的年轻工人端着泡好的茶壶和几个茶杯送了进来。

三人围坐在茶几旁,李大鹏给每人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茶香袅袅,驱散了些许从车间带出来的燥热感。

“老哥,看你刚才在车间的架势,厂里的生产红火的很啊?”于永斌吹着茶杯上的热气,率先开口。

提到生产,李大鹏立刻来了精神,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可不是嘛!托你们二位的福,特别是永斌你在外面拼命开拓市场,现在咱们厂大小两台高炉都是24小时连轴转,满负荷生产铸铁管材和管件,就怕拖你于老总的后腿。”

于永斌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这是咱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在松江和临江那边,销售势头确实不错。每个月都能签下新的订单,主要是现在建筑市场用量大。咱们的产品质量过硬,价格也有优势,口碑也好了。我看啊,照这个趋势,下半年我还得再招点销售人手才行。”

江春生听着,也为两位朋友感到高兴,插话道:“这是好事。说明咱们当初的判断是对的,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基础建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三人就着生产和销售的情况又热烈地议论了一番,分析了当前的市场形势,也讨论了可能遇到的竞争和挑战。办公室里的气氛融洽而务实。

聊得差不多了,李大鹏放下茶杯,脸上的神色变得稍微严肃了一些,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于总,江老弟,今天你们来得正好。有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我正想找你们好好商量一下。其实六一那天我给小丫头过生日的时候,就跟你们提过,希望在月底前咱们三个碰个头,主要就是为了说这个事。”

于永斌和江春生见他神色郑重,也都收敛了笑容,认真听起来。

李大鹏继续说道:“你们都知道,我是在1984年7月,跟治江区政府签了这份铸造厂的承包经营合同,期限是两年。到下个月,这份合同就到期了。”

他顿了顿,看着两人专注的目光,接着道:“区里的马副区长,前些天已经正式找我谈过继续承包的事了。区里的意见是,以后的承包合同,改为一年一签。承包政策的核心,跟以前差不多,还是‘放权让利、责任到人’那一套。说白了,就是企业的集体所有权不变,还是区里的,但我作为承包者,获得经营自主权,包括生产计划、物资采购、产品销售、人事管理、利润分配这些权利,都归我。”

“这是好事啊,权责很清晰,自主权也很大。”于永斌点头道。

“是好事,但也是有代价的。”李大鹏话锋一转,“关键就在于上交利润这一块。马副区长说了,上交给区里的利润将逐年提高,必须充分保证所谓的‘国家得税、集体得利、个人得酬’。顺序是先完成国家税收,再按合同上缴集体利润,剩下的利润才由厂里自主分配,可以用于企业发展、职工福利和个人的奖励。”

“这是原则,没问题。马区长有没有说,下一年度,具体要上交多少利润或者叫承包费?”江春生敏锐地抓住了核心问题。

李大鹏伸出两根手指,又弯下一根:“一万五千块。”

“多少?”于永斌眉毛一挑,“去年是多少来着?”

“第一年,84到85年度,是三千。第二年,就是刚过去的这个年度,是五千。”李大鹏语气平静,但眼神里透着些许复杂情绪。

于永斌咂摸了一下嘴,笑了笑:“好家伙,从五千直接跳到一万五,这个涨幅……可真是不小啊,整整三倍。”他顿了顿,话锋又一转,“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得客观看。你承包第一年的时候,只有一台小高炉,产量有限。现在可是大小两台高炉一起开火,整个产能提升了两倍还不止。这么算起来,区里把上缴利润提到一万五,听起来数额涨得猛,但相对于产能和利润的增长,似乎……也算是在正常范围之内?毕竟区里也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增长嘛。”

江春生也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于永斌的分析:“于老哥说得有道理。从五千到一万五,看起来涨幅很大,但考虑到厂子规模扩大、产能和销售额显着提升的现实情况,区里制定这个标准,站在他们的角度,应该算是正常的、符合预期的。他们肯定也是根据市场情况和厂子发展潜力评估过的。”

李大鹏叹了口气,拿起桌上的烟盒,抽出两支递给于永斌和江春生,江春生摆手示意不抽,于永斌也没有接。李大鹏自己点上一支,深吸了一口,才说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产能是上去了,销售额也确实增加了。但是,你们是知道的,这扩大生产投入了多少?新修车间、添置设备、增加流动资金,哪一样不要钱?实际落到手里的纯利,并没有产能增长的幅度那么大。而且……”他压低了点声音,“我私下里也打听了一下周边县区两家规模跟咱们现在差不多的同行,他们今年的承包费,都还在一万块钱以内徘徊。这么一对比,我这心里就有点……不太平衡了。感觉区里是不是看咱们厂效益好了,就想着多收点?”

办公室里暂时陷入了一阵沉默。于永斌看着李大鹏吐出一串烟圈后,缓缓说道:“老哥,你的心情我理解。人比人,气死人。每个厂的情况确实不一样,地理位置、产品结构、历史包袱、跟当地政府的关系,都有差别,不能完全看承包费的绝对值。关键是看自己厂里的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

于永斌喝了一口茶水,继续分析,语气变得更有力:“厂里的产品都是我负责销售出去的,在座的也就我们三人,都不见外。根据去年完成的产值来看,我初步评估了一下,毛利差不多有8万,如果再减去厂房,生产设备等这些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我觉得,五六万利润还是有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眼光得放长远点。现在国家的政策是鼓励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的步伐肯定会越来越快,对排水管这类基础设施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咱们厂的销售势头,你们也看到了,每个月都有新订单。这就是‘水涨船高’的道理。只要这个‘水’在涨,咱们这条‘船’就能跟着往上走。今年上缴一万五,对比去年的五千,只是长快了、长多了。但真正对照厂里的经营情况,我觉得是合适的,合理的。今年只要我们把产量稳住,把市场再拓宽点,把成本控制得再精细点,实现的利税就只会增加,我相信,今年实行毛利十万,不会有问题。老哥,我有信心把产值跟你拉上去,再上一个台阶。”

李大鹏默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然在认真思考于永斌的话。

江春生此刻也补充道:“于老哥说得对,关键是发展趋势。去年,厂里扩建,加大了固定资产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了产能,今年的承包费,看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实际上算是相辅相成的合理幅度。现在,城市基础建设在加快,市场需求在扩大,新的换代产品还不具备引进的条件,我相信,在建筑行业使用铸铁材料生产雨落水管,至少还有三年的好日子过。现在厂长的产品销售,在于老哥的努力下,销售形势可谓一片大好,订单源源不断,厂里每天都在满负荷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厂里始终如一的抓好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落实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各项措施。我相信,这一万五的承包费,不算多大负担。”

李大鹏沉吟良久,终于抬起头,脸上的阴霾散去不少,他用力按熄了烟头,说道:“你们俩这么一说,我心里透亮多了。是啊,光盯着别人家锅里的饭香没用,还得看自己碗里的东西。水涨船高……永斌你这个比喻打得好!看来是我前段时间光顾着纠结这个数字,有点钻牛角尖了。这一万五,我其实也不认为多,只是和去年比起来,觉得涨幅太大,现在听你们两人一说,的确合理。”

他重新给三人的茶杯续上水,举起杯子,豪气地说道:“来,以茶代酒,为了咱们的治江铸造厂,也为了这‘水涨船高’的好势头,干一个!”

于永斌和江春生也笑着举起了茶杯,三只茶杯在空中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

随后,李大鹏站起身:“走,中午我们三人去镇上喝几杯,今天你们来的突然,食堂没有准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