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裴千户夺下最后一处位于金山卫对岸的岛礁,大明东南沿海倭寇彻底被消灭了,困扰大明多年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王守仁陈写了奏疏向天子奏报,天子大喜,封赏了所有有功将士,甚至破天荒的授予这些将士封爵。
至于王守仁,则被擢升为浙直总督,全权负责浙省南直的军政要务。
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王守仁的性格就不太适合做京官,能够在浙直施展拳脚对他来说是最完美的事情。
何况浙直总督已经是不输六部正印堂官的存在,地位显赫不已。
东南倭患得到消除,朱厚照的一块心病也就了了。现在他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北面和西北,吐鲁番人和鞑靼人可不是善类!
。。。。。。
。。。。。。
第五百五十一章 三足鼎立
东南倭患平定后,谢慎便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内政推行上。
均田和税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提升军人和匠人地位也刻不容缓。
前者可以通过军功进行奖掖,前朝都有例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推行。
后者则绝无先例,要说服这些腐儒绝非易事。
好在朱厚照坚定的站在了谢慎一边,给谢慎足够的支持。有朱厚照在,谢慎便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顾忌,可以放开手脚去干。
匠作学院正式成立,一切仿照国子监来,无论是官员等级还是学院规模都与国子监并无二样。
唯一的区别是担任匠作学院的博士不是满腹经纶的大儒,而是经验丰富的匠人。
这些匠人或者精通一门手艺,或者有不少奇思妙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总而言之,这打破了所有人对于师长便是儒士的固有印象。
匠作学院的学员都是优秀的匠艺后生,入学前都需要进行考试,只有通过者才能来到匠作学院进学。
和国子监一样,学员每天按时上课,听取匠艺博士授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小考,考试成绩最差者会被劝退。
等到三年后,所有学员会进行一场大考,通过者可以直接授官。
当然,授予的官职大多是工部或者与工部相关的。
对这些匠人来说能够当官已经是天大的喜事了。
这些人在特定的领域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但放宽放广却未必适用。
而匠作学院显然是批量化培养人才的,那么多的毕业学员总不能都打发到将作监去吧?
若是分到其他衙门不能人尽其用,未免可惜了。
这件事情谢慎交给了顾鼎臣去推,一来是想要考察一番顾鼎臣,看看此人的能力究竟如何。二来也是想要借着机会向满朝官员表达一个态度,不光是我想要提高匠人的地位,顾大学士也一样。
至于把匠考加入三年一度的科举,虽然是谢慎的愿望,但在满朝文官的强烈反对下还是暂时作罢了。
文官们可以允许谢慎弄出一个匠作学院,那是因为顶天它就是国子监的地位。
而国子监培养出来的监生在文官系统内部都没有什么地位。
传统的做官途径无非就是那么几条,一是科举。这是康庄大路,是最正确的道路。
别管是进士还是举人,都有了做官的资格。进士做的是现官,当期兑付,一旦登科立即授官。举人做的是期官,延期兑付,中举之后要候补,运气好了一两年就能补上缺,运气不好了也许三五年也未必能够变成官身。
第二是坐监。
国子监毕业的监生同样可以授予官职。
监生也分两种,第一类监生是各县学的大龄生员。这些生员一般考了多次乡试都不中,继续考下去也是蹉跎岁月,故而选择退而求其次坐监混文凭。
一旦国子监毕业也能分配工作。虽然官职远不如科举出身的好,但至少也是官啊。
官和民可是有着阶层区别的。
第二类监生便是高官公子,譬如某大学士的公子不学无术,考科举肯定没戏,但天子为了表彰这位大学士对朝廷的贡献,便恩准荫其子入国子监求学。